三十万字的效应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三十万字的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
三十多年间,先后在岳阳地区(市)农业机械化学校(简称农机校)、岳阳市技工学校任职,1995年离休。后来学校更名为岳阳市第十一中学、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高级技校),并不断发展壮大,我有幸亲历学校的沧桑巨变,感受社会的前进步伐。在这期间,共写有思想教育、学术论文、通讯报道、回忆录以及散文、日记、摘记等共约30余万字,在学校教工和社会上得到良好的反响,有同事、朋友建议我整理出书或在网上发表,都被我婉言谢绝。我写文章的目的不在于出名,主要把我工作的体会、感受和经历记录下来,以激励自己,启迪后人。
现按时间顺序,将主要内容综合成如下几个方面:
峥嵘岁月
1978年至1984年,我在岳阳地区(市)农机校工作,这是我从部队步入地方涉及教育工作的第一站。在这六年时光里,我分管党务、教学和学生工作,是我在发挥军地两用人才作用方面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时期。
农机校的学生大多是贫困学子,他们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统一招入农机校以适应农机化事业大发展需要的学生。我接任这一工作后,除了在行政、后勤等工作中与吴子来、李青等同志通力合作外,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与政治处、教务处的30多位教师共同努力,紧密结合当时实际,制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把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新型农机校的校风,用军事训练的方法搞好学校的内务、卫生,狠抓组织纪律不放松,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大家爱校护校,克服办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后来,我写了《在芭蕉湖畔的岁月》一文,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教育和影响了全体师生员工。
我对学校八一届的300多名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他们经过在校2~3年正规教育后,都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通过对他们30年来的跟踪调查,现仍留在农机和农业战线的有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从事商业的有银行行长、公司经理、总经理,步入文化界的有学院院长、校长、书记、主任、教授、讲师,还有摄影师、记者,从政的有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29人之多。其中尤以张银桥同学为最突出,他入学时只有初中文化(16岁),经过三年中专学习,后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深造,现在不仅取得大学本科文凭,还攻读了研究生,从基层农机专干成长为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理论武装
1985年至1994年,我因工作需要由农机校调入岳阳市技工学校任职。除搞好本职教学工作外,还被湖南省委党校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会岳阳市分会聘为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理事)。
从此,我开始进行党政建设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并撰写相关论文。有的论文被选入湖南省委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会论文集,其中有5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获得与会人员的好评。有的论文被选为党校教材。如我写的《浅谈从思想上入党的核心问题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党员活动要姓党》两篇文章,被岳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岳阳市委讲师团原主任闵俏禹认可,并在党员大会上进行宣讲,反响比较好。现任党校校长朱葆芝在一次讲话中也讲到“党校工作要姓党”,特别是2012年上半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更加明确提出“党校要姓党”,说明“党员活动要姓党”、党校要姓党已成为全党、全国各级党校的共识,当然这并非我的先见之明,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后来我还写了《浅谈技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论文,对提高技校德育质量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特别是对班主任如何加强班级思想教育,带领学生走德、智、体全面发展之路,起到一定作用。
技校育人
岳阳市技工学校是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教育部门工作的第二站,也是我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
此时,国家把学校从培养年轻干部转到培养技术工人为主,从定向培训由国家统一分配,到适应市场经济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转体,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相应要进行大的调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开始我也没有思想准备,为适应这两个转变,我从抓党务工作、学生工作、工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入手,与行政领导及教务、后勤部门通力合作,深入抓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技工”教育工作中,我先后向全体教职员工作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报告,给党团员上党课、团课达20次之多,还先后写有针对性文稿10多篇,如《技术工人的摇篮》《三块奖牌》《技校学生生活管理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岳阳晚报》上登载,受到师生员工和社会的好评。
有的放矢的教育,使这所全新的技工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007年,学校更名为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高级技校),成为岳阳市中职教育的一朵奇葩。
从 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该校共为岳阳市大中型厂(矿)及沿海地区培训和输送中级技术工人约4000余人,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生产中的骨干和领头雁,有的还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先进工作者,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如八六届钳工班余炯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岳阳市电磁铁厂,起初在钳工、焊工车间工作,后来当了领班和调度室领导,经过十年的磨炼,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来由于工厂不景气,他改行调到岳阳市云溪区工作,从基层乡镇干部,成长为云溪区纪检书记。
沐浴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原来的岳阳市技工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发展到今天,已由开办初期的单一的纺织专业,到现在的4个部系、16个专业、42个教学班,拥有在校生3000余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数控二班学生王时雨同学在老师的支持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数控车工全国第十名的好成绩,后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录用,成长为拔尖的科技人才。这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技工学校的骄傲。
夕阳余晖
我是1995年刚满60岁时,从工作了46年的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至今已有17个年头了。
刚退下来时,有人就劝我说,你衣食无忧,可以打打牌,跳跳舞,好好潇洒一番,但我却不这样想。离休的第二年,我就参加了岳阳市老年大学学习,一学就是10多年,从不间断,几乎把学校所有科目都“浏览”了一遍,尤以“文学课”“太击拳(剑)”“声乐”“二胡”特感兴趣。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增进了身心健康,还广交了朋友。
除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我还担负了一些社会工作。
岳阳市技工学校后来经过拆并,整合成现在的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学校离退休党员推选我担任离退党支部书记,与此同时,市教育局又聘请我为党史联络员、本单位党史联络组组长,我还是原《岳阳晚报》、《长江信息报》以及社区特约记者。这些工作对我来讲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我更加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我家长年订有5份报(刊),我每天不是学习,就是工作与写作,这样一来,我感到特别充实,真是日有所思,日有所获,什么打牌买码统统被我拒之门外,对此,我的态度是“三不”:不参与、不相信、不受骗,一门心思做自己想做、该做、能做的事,这样便感到心安理得,乐在其中,也没有什么人走茶凉的失落感。我的座右铭是:“离休不离志,离与不离都一样,老有所为是上策。”
离休后,我为报刊写稿、写回忆录60余篇,在我担任岳阳市教育局党史联络工作10多年来,除了自身带头写回忆录外,还宣传和发动本单位离退休老同志和在职领导干部写回忆文章共计40余篇,岳阳市委史志办编辑出版的专刊《回首当年》,从第二期到第七期都有我校的文稿,我校还被评为党史联络工作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获得表扬和奖励,对存史、资政、育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自家子女、孙子女的教育作用也很明显,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在我们身边成长,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不是工作就是学习或伏案写作,在他们的心灵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都在各自工作单位创先争优,发奋图强。
这也许就是一种精神的效应吧!
(作者系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