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艰 苦 奋 斗 的 创 业 史

——屈原围垦建设的回忆

退休了,意味着为党工作打了个句号。回顾过去的工作旅程,许许多多的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是屈原的围垦建设,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我终生难忘。为了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1958年,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屈原围垦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省委批准建设的。当时,湘阴、汨罗、屈原同属湘阴县,县委接到省委通知后,立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秉芝任政委、县长武印楼任指挥长的屈原围垦指挥部。在指挥部的号令下,数万湖乡英雄儿女踏着“大跃进”时代的歌声和鼓点,挑着简单行李和生产工具奔赴千年沉睡的洞庭湖东汊湖洲进行围垦战斗。当时的湖洲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到处杂草丛生、钉螺密布、瘟疫横行。据当时调查,沿汨罗江一带8个乡镇总人口4万余人,而患血吸虫病的就有1.9万多人,患病率差不多占人口总数的50%,特别是白塘乡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十二年中,死于血吸虫病的就达500多人。1938 年,凤凰山遭血吸虫瘟疫,全家得病全部死亡空屋的就有十几户,“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当时湖区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加之当时正处在人祸天灾的三年大饥荒年代,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和背景下要干这样伟大的围垦工程,其任务是何等的艰巨。然而湖乡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在洞庭湖东汊湖洲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围垦战斗。指挥部把所有参加围垦的人员按营、连、排、班编到单位,然后分为三大兵团作战。

东线兵团:主要任务是斩断56米高的凤凰山脉,开辟一条底宽300米、长2600米的周家垅新河,把流入垸内的千年古河——汨罗江的水撇入新河,流入洞庭,汇入长江;负责修一条南起汨罗百丈,北至凤凰山下,全长1.6万米、面宽4米、高程为36米的巨大河堤,此两项任务土石方达1500万立方米,由万余人的一兵团完成。人均近达1000立方米,如此巨大的任务,在当时机械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完全是靠人工开山凿石,手推肩挑来完成任务。

西线兵团:主要任务是在茫茫洞庭湖东汊湖洲上,修筑一条北起磊石山,南至小边山,全长2万米、面宽4米、高程35米的巨大湖堤,该兵团的作法是按劳编组,砍土分方、定额验收、超方奖励等办法,使工程得以如期完成。

南线兵团:主要任务是修筑撇洪沟和撇洪沟大堤。东起汨罗红旗水库,西至营田古镇,全长1.7万米。修撇洪沟和撇洪大堤的作用是把近100平方公里的客水撇入湘江。

以上三项工程从1958年11月动工至1961年7月,一、二、三期工程完工,历时两年零十个月。在这近三年的围垦岁月里,农友们干活在工地、睡觉在工棚,连年累月冒酷暑、顶严寒,渴了喝几口泥水,饿了用野草充饥。由于劳累加饥饿,病倒的农友越来越多,病了在工棚休息几天又带病坚持战斗。如当时营田的汤爹,身体虚弱,也带病坚持送菜到工地去,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没送回家就离开了人世。就这样,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高昂代价完成了浩大的屈原围垦工程。围垦完成后,又连续经过20多年的处险加固,每年投工30余万个,才使百余里大堤固若金汤。这里举个用秤称泥上堤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屈原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大量投工在冬季,与大堤冬修的时间上有冲突,农场虽然也安排了冬修大堤任务,但基层上报完成任务中,虚假数不少。大堤加固处险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当时对湖区防汛有丰富经验的周金印书记决定把磅秤运到工地,用秤称土加固大堤,从而扎扎实实落实了任务。1996年,洞庭湖洪水达到百年不遇的水位,超过了37米,洪水漫上了堤面。屈原人民日夜战斗,水涨堤高。湖南的农垦堤垸都溃得差不多了,唯有屈原战胜了洪水,人们感叹不已,都赞扬周金印书记用秤称泥的功劳。

围垦任务完成后,垸内治理又是一幕幕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凯歌。如荞麦湖的治理就是其中一例。围垦后,垸内共有大小湖泊11个,其中荞麦湖最大,面积达34 平方公里,约占垸内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由于湖面常年不能脱水,整个湖面成了一片随处可以吞噬人的稀泥沼泽。1965年冬,为把肥沃的荞麦湖变成屈原的粮仓,近两万农工会战荞麦湖,工程先开南北两大排水渠。当时,天气异常寒冷,霜雪铺盖着湖面,正是一派北国风光。由于稀泥无底,人站上去就会下沉,随时都有带来灭顶之灾的危险。怎么办?所有会战人员每人自带一块门板或稻草捆团,用以垫脚施工。冰冻的泥水漫过门板和草捆,把所有参战人员的双腿冻得血迹斑斑。由于一下湖就是十几个小时,过深的稀泥让人无法行走,连吃饭都只能通过传递的方法将饭菜递到每个人的手中。湖中没有厕所,要到岸边厕所里大小便就得往返在刺骨的冰泥中走个把小时,特别是女同志大多是把尿尿在裤子里,反正全身都是泥水也就无所谓了。就这样干了一个冬季,才完成了荞麦湖的治理任务。像这样艰难工程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现在农田旱涝保收,山顶花果飘香,公路纵横交错,村庄绿树成荫,这些新貌都是几代屈原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艰苦奋斗的硕果。这里值得写一笔的是从外籍调到屈原工作过的党政主要领导。从围垦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一届届领导班子成员为屈原的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他们中有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南下老干部,如陈秉芝、陈文程、武印楼、李忠诚、安金铭、刘树堂等等,还有从各县区和市直机关调过来的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领导,如刘尧臣、李景先、司马德坤、陈仲柏、柴小平、周金印、钟小汨、黄柏良、欧江平、刘铁健、孔福建、许平亚等。他们中的典型事例,至今铭刻在屈原人民心中:如武印楼艰苦奋斗住窑洞;刘树堂亲自指挥修影剧院;刘尧臣筹资硬化屈汨路;陈仲柏挂帅正虹上市;周金印用秤称土修大堤;孔福建力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等等。他们不是匆匆的过客,有的一干就是七八个年头。屈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将在区志里记入史册,流芳百世。现在,屈原大地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经济加速、生态秀美、城乡提质、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的良好局面,一个“小而特、小而强、小而富、小而美”的新屈原正在迅速崛起。屈原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屈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屈原管理区原党委副书记、区党史联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