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回忆我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建议的前前后后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回忆我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建议的前前后后

我是国家级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名退休干部。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在办公室搞文字工作的缘故,退下来以后,管委会领导要我担任开发区党史联络组组长。当时我想,之所以要成立党史联络组,无非是给退下来的老同志有一个相互联络、发挥余热的平台。但这个“余热”如何发挥好,倒是一个值得认真琢磨的问题。古人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和政府对退下来的老同志十分关心爱护,退休后工资基本照拿,衣食无忧,还给我们搭建了一些发挥余热的平台,我们应当知恩图报,为国为民分点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点补缺拾遗的事。于是,我利用退下来自己支配时间较多的机会,继续认真看书学习,争取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同时,也注意冷静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问题。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和思考,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例如,关于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关系到开发区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多次口头或书面向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请他们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开发区和市里领导对我们的建议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结果,国务院一开口子,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顺利晋升国家级了。可以说,开发区的晋级,党史联络组是尽了一份心力的。

当然,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向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建议的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一大难题。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从报刊和其他新闻媒体上了解到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有600多万人,即使当年就业率达到70%,也还有180多万人不能及时就业。积累下来,再加上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矛盾也更大了。怎样来缓解这个矛盾呢,中组部计划在五年内选拔 20万优秀大学生任“村官”,这无疑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开了一个好头。美中不足的是,大学生“村官”毕竟数量有限,即使每年选拔4万名大学生任“村官”,也不到600万大学毕业生的1%。就是各省、市跟进,每年再选拔10万名大学生任“村官”,合计起来,也不足当年大学毕业生的3%,而且,我国才 70多万个村,即使每个村都配一名“村官”,也才70万个,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我认为只有党和政府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创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怎样实施呢,我通过仅半年的研究思考,并征询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之后,初步设想了这样几条:

一、高校毕业生在城里没有找到就业岗位的,都可以到劳动部门登记,到农村去创业。家住农村的,原则上回乡创业;家住城市愿意到农村创业的,可以自己挂钩到熟悉的地方去,也可以由劳动部门统一安排到合适的地方去创业。

二、到农村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如学农到农家,学林的到林场,学畜牧水产的搞养殖,学工的到乡镇企业,学医的到乡镇医院,学师范的搞教育等等,以尽量发挥所长,帮助基层工作。

三、对所有到农村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创业补贴。根据学历、城乡差别,对每个到农村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每月补贴1000~1200元左右,以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后顾之忧或偿还助学贷款。这个补贴一般以三到五年为期,到期补贴取消,自力更生。

四、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创业,可以不转城镇户口,来去自由。他们既可以在农村创业,也可以在城里应聘。一旦在城里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即可到城里就业,只需到劳动部门登记备案,停止补贴即可,不需要审批。这样来去自由,可以消除一旦去了农村就难以返城的顾虑。

五、在政治上给予合适的待遇。他们既不是正式国家干部,也不是普通农民。国家可明确他们是“大学生赴农村创业工作队”,在政治上享受所在单位员工的同等待遇。所在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参加村委会或党支部会,以便他们了解情况,参与意见。

六、赴农村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招干、应聘、领办乡镇企业、申请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七、在宣传舆论上给予适当鼓励。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赴农村创业的重大意义和先进事迹,造成赴农村创业光荣、去农村创业大有前途的浓厚氛围。农业部可办一张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报,以利他们沟通信息,交流经验。

八、切实加强领导。从中央到省、市、县,成立大学生赴农村创业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府领导任组长,吸收组织、财政、教育、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参加,下设大学生赴农村创业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管理这方面的工作。

我的这些设想,与中组部选拔优秀大学生任“村官”的目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组部重点在“选拔”,数量有限,待遇较好;我的设想重在自愿,数量不限,待遇不高。凡是没有在城里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去创业的都可以去,只是要给予少量补助,纳入统一管理而已。

上述措施,实行起来虽然有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但只要认真去做,并不太难。关键是创业补贴,需要财政拿点钱。以一个大学生每年开支1.2万元计算,50万大学生下农村一年才60亿元;100万大学生下农村,一年才120亿元,五年才600亿元。从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看,这笔开支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也没有问题。而这批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却是巨大的。当然,每月1000元左右的补助,对于一心想在城里就业拿高薪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对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特别是出身贫寒、又没有适时就业的农家子弟来说,却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我认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大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扶助“三农”的政策,深受农民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底子薄,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非经长期艰苦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不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农村输送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给农村带去新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如果我们能引导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就可以逐步满足农村对现代人才的需要。他们将是一支长期送科技、文化下乡的工作队,是城乡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虽然这些大学生不可能全部永久留在农村,但必定会有相当多的人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在他们中间,必定会产生一大批优秀的乡镇企业家、科技示范户和优秀的乡村干部,他们将成为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成为农村各行各业的骨干。如果这项政策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扎根,对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无疑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长远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正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之举。

因此,我觉得,用优惠政策引导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既为大学毕业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途径,为国家缓解就业难的矛盾,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正因为觉得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所以才把我的想法写成了一个建议书,标题是《建议党和政府用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并不惴冒昧,将这份建议寄给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我当时想,自己与温总理素昧平生,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干部,温总理日理万机,哪里顾得上我这个小人物的什么建议呢。谁知,过了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即给我回了一封很长的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余松林同志,您好!您给温家宝总理的信总理已阅,并批转我部尹蔚民部长阅研,尹部长对此十分重视,特意嘱托我们给您回信,以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即详细介绍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与我的建议基本上相吻合,只是政策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罢了。信的最后,再次“感谢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注,希望您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看了这封回信,使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总理与人民群众是心连心的,对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是素不相识的小老百姓提出来的,也十分认真对待,虚心采纳。通过这件事,也进一步鼓起了我们关心国家大事,适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的信心和勇气。 2009年,我根据平时的学习、观察和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于是又写了一篇3万多字的研究性文章,即《国家安全战略沉思录》,寄给了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原所长 刘明福 教授, 教授军阶是大校,他所著《中国梦》一书,享誉全球,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必看的一本书。他看了我的建议,特邀我去国防大学面谈了一个下午,使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超级“军迷”也“班门弄斧”了一回。临别时,特地亲笔签名送了我两本著作。此前我们素不相识,现在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好朋友了。

 

(作者系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副主任、区党史联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