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林业卷总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据平江幕阜山、连云山麓两处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当地便有先民繁衍生息,依赖森林发展古代经济。境内森林资源开始出现人为的破坏,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君山)树,赭其山”。从汉代起,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战祸的接踵而至,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进入比较显著的时期。《汉书·地理志》载:楚俗“火耕水耨”、“民以渔猎业伐为业”。但是,由于当时人口很少,人类对土地的开发较少,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森林仍然茂盛。

近代岳阳,饱经战祸,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日军侵华期间,历经4次湘北会战,森林或被伐去修筑工事,或被战火焚烧,破坏殆尽。据岳阳县政府民国34年10月15日一份报告载:“岳阳县沦陷期间,日军乱伐树木98956593株,自此,岳阳县二、三、四、五、六区数皆童山濯岭,无森林之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于发展林业极为重视,先后3次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澄清了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底子,为动员和组织群众持续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1981年林权变动时期,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中,林业遭到惨重破坏。1958年,岳阳县组织500人的砍伐兵团,在渭洞、月田等林区专门砍树木,至1961年,砍树3.7万立方米,砍树烧木炭6万多担;平江县砍树10.5万立方米,烧炭24万多担;临湘县抽调289名干部,率领1万名劳力,组织20个兵团砍树烧炭,至1960年,砍树10多万立方米,烧木炭41.8万担,林地减少42万亩。1958~1960年,华容县先后毁林10多万亩,砍树近5万立方米。自此,境内森林一蹶不振。过去用材自给的汨罗县和能为国家提供商品材的临湘县、岳阳县,在60年代初期变成销材县;山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0%的平江县,能向国家交售木材的公社由28个减至14个,缺木材的公社由6个增至32个。有些地方连群众烧柴煮饭也困难。痛定思痛,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地、县认真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转而注意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出现大办杉木林基地的热潮。1968年,境内造林面积达12万多亩,人工迹地更新1.5万亩,采集、购进树种1.65万公斤,育苗3316亩,抚育幼林16万多亩,抚育、改造次生林4500多亩。然而,每次“体制变动”(即“穷过渡”),每次“开山造田”,都毁林不少。还有一些地方习惯用管农业的办法管林业,“一年一个新套套”,造林毁林,反复折腾;或沿用抓现金的办法抓林业,搞“产值翻番”就“毁林开荒”,想“企业大上”就“砍树筹款”,把中、幼林砍得所剩无几。不少社队的山头“剃了光头”,只剩下一些“神树” (有迷信传说的树)、风景林和国营、社队林场的部分中幼林导致林种比例失调,森林资源锐减。据3次林业调查资料统计,1956~1985年,境内林业用地由1065.57万亩减至851.44万亩;林分蓄积量由596.28万立方米减至528.05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50年代仅879.6平方公里,到 80年代初扩大到266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强。昔日四处可见的獐、麂、蛇、喜鹊、乌鸦等野生动物急剧减少。

面对林业“走下坡路”的状况,80年代初,中共岳阳地委派调查组到平江、岳阳、汨罗3县,对林业生产存在的严重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披露了许多“山区失误在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的实例,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1年的全国林业工作会全文印发了中共岳阳地委政研室在调查后形成的《关于林业生产的调查报告》,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农林问题论坛》全文刊登中共岳阳地委政研室调查后形成的另一篇调查报告《抑制需求,杜绝过伐》。全国人大五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国六届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森林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不仅遏止了毁林造田,有些地方还实行必要的退耕还林;人民群众发展林业、保护国土、治理山河的热情空前高涨,坚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坚持积极开展引资开发工作,认真承办省、国家和与国际合作的一些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国营林场稳步发展,一批造林大户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群众团体、机关、学校义务植树形成自觉行动,造林绿化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988年,汨罗市成为湖南省消灭宜林荒山第一市(县)。1990年,平江县成为湖南省山区消灭宜林荒山的第一县,岳阳市成为全省第一批消灭宜林荒山的市(地)。此外,在这一时期,电力、液化气和煤炭在城乡的大量应用,减少了取暖、煮饭等生活用材;塑料、铝制品的大量生产,极大地节约了家具、农具对木材的需求;城乡居民住房由砖木结构改为砖石与钢筋水泥预制件相结合的结构,更节省了大量木材。这一切,对杜绝过伐、保护山林、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林业迅速出现转机,不少荒山得到绿化,形成山顶“带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的绿色“保护区”;湖区的植树造林,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湿地松、欧美杨等优良树种,分别成为山丘区、湖区造林的当家品种,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已郁闭成林;爱林护林、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涌现一批“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建市场”的典型。1997年6月经省绿委组织验收,岳阳市森林覆被率从1957年的19.5%上升到34.5%,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8.7%,道路绿化率为83%,水域绿化率为90%,村庄绿化率为27.8%,市区绿化率达36.8%,各项指标均超过省绿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绿化委)提出的绿化标准。至1998年,在实施建设国外松、楠竹、欧美杨、林化林脂四大基地,继续实施兴林抑螺、使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油茶低产区改造、丘岗山地开发等项目的同时,全面启动中国和德国合作的洞庭湖生态防护林工程,营造一批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经果林,“一乡一业”、 “一乡(村)一品”形成气候。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竹产业、木片业等,都在初露端倪或有长足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强。

1996年、1998年,人们在两度鏖战洞庭湖区历史上特大洪水的过程中,深切感到,洪水与生态及森林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青山在,才能绿水流”、“治水先治山,治山要治林”,确定实行由采伐利用森林向以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由以单纯满足经济需求为主要目的向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人类多种需求为主的现代林业转变,更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特别是加大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力度。林业的大发展、生态的大改善,正在孕育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