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制扇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岳州扇久负盛名,与苏州扇、杭州扇齐名。元末明初,平江县就有折扇生产。明代中叶,岳州扇生产已很盛行。据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平江扇多,骨面而轻”。纸折扇生产采用棕树制作扇骨,纹路清晰,漆黑发亮。扇面用皮纸、柿胶裱糊。明末清初,民间使用纸折扇风气尤盛,用棕树制作扇骨不能满足需要。清顺治年间, 民间艺人以楠竹为扇骨进行生产。民国时期,纸折扇产地主要有平江、岳阳、临湘3县。民国24年,仅临湘县就有制扇业50家,从业人员230人,年产扇骨 10万把,价值千余元(光洋)。26~38年,由于连年战乱,岳阳纸折扇濒临绝迹,仅有岳阳县渭洞山区少数农民制作扇骨毛坯,年产量不过5万把,销往湖北省洪湖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民间工艺美术采取 “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岳州扇这一传统产品获得新生。1952年,岳阳县渭洞山区大量生产扇骨毛坯,销往湖北省洪湖等县。1955年,岳阳县将制扇作坊并入城关竹器社。1958年由国家投资,将制扇作坊从竹器社划出,正式成立岳阳制扇厂。1963年在太子庙建立新厂,年产值23.19万元,生产7 寸、8寸、9寸、10寸4种规格普通折扇24.45万把,当年出口9.4万把。1964年,该厂利用湖区丰富的羽毛资源,开发掌扇、凉月扇、绒毛扇等10 余个羽毛扇系列产品,年产量增至62.15万把。尔后,产量逐年增加,出口量逐渐扩大。1976年,产量达298.11万把,年出口量39万把。1980 年,平江县建长寿扇厂,同时建立2家乡镇制扇企业。1982年,市制扇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年产量达539.6万把,至1985年,境内产量达850万把,出口值近40万元。70~80年代,增加香木扇、双面花香扇、骨扇、仿象牙骨扇、绢扇、舞台扇、装饰大扇等品种。1987年后,因市场变化,产量有所减少。1990年,系统内有制扇厂2家,固定资产133.7万元,年产量335.78万把,出口145.95万把,交货值130.34万元,利税39.5 万元。1990~1993年,市制扇厂继续生产扇子、皮件等产品,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但效益不佳,连年亏损。至1997年,终因资不抵债依法破产。
岳州扇品种繁多,计有186个品种,500多个花色。
纸折扇 采用优质楠竹为扇骨,普通扇采用彩色印刷面纸,经开料、裱面、齐头、上扇、搭边等工序即成产品。工艺扇面用宣纸裱糊,人工彩绘。60年代后,上扇、搭边逐步采用机械加工工艺。
纸折扇规格有7寸、8寸、9寸,主要生产厂家为市制扇厂和平江县长寿扇厂,1990年生产335.78万把。
羽毛扇 1964年,市制扇厂开始生产,原料系洞庭湖一带的野雁、天鹅、鹰雕、鹤等的羽毛。品种有掌扇、绒毛扇、凉月扇、雁毛扇、孔明扇等十几个。精工制作的羽毛扇,无风起舞,千姿百态。1979年获湖南省优质产品奖。年产量为10万把,年出口2.5万把。
骨扇 1974年由岳阳市制扇厂试制成功。以牛排骨为原料,机械加工成片,打磨成形,再经拉、烫上花,用金丝线串连成扇子。产品洁白如玉,华贵高雅,年产量3万把,因原材料紧张,成本高,1980年停产。
香木扇 1986年由岳阳市制扇厂生产,以优质木料为原料,经拉、烫、冲形成各种图案,再喷上名贵香料,可与扇中珍品檀香扇媲美,年产量5万把。
绢扇 1974年岳阳市制扇厂开始生产,以楠竹为扇骨,以丝绢为扇面,经印花或喷花制成,产品古色古香,年产量17万把,1983年停产。
装饰扇 1980年由平江县长寿制扇厂开始生产,有15~180厘米各种规格。品种有色扇、手画扇等。产品以出口为主,1985年创汇26万美元,被评为湖南省外贸纸张产品类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99年,该厂开发铜底色花中、小型旅游扇新产品系列,以优质取胜,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