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城乡环境卫生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城镇环境卫生

污物污水处理  民国时期,城镇环境卫生由县警察、公安、卫生等部门负责,由于措施不力,收效甚微,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1950年,开始整顿城镇卫生。各县城关镇配有清洁员,设立垃圾箱和垃圾池。1951年,华容、湘阴等县成立清洁队,岳阳县城关镇成立肥料所,发动群众,清除垃圾堆,设置垃圾箱,开展环境卫生大检查。1952年,各县城关镇制订爱国卫生公约和街道清扫保洁等各项规章制度。岳阳县城关镇芋头田的臭水沟占地10多亩,每逢大雨,周围80多户居民住宅围困在臭水之中。1953年,动员200多名居民、30多名泥瓦匠、用15天时间修好1条宽1.8米、高2米、长80米的下水道,把污泥臭水沟改造成菜园,改变了卫生面貌。1957年,岳阳县城关镇郭亮街居委会在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被评为省先进集体。1959年,岳阳县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以下简称环卫所),其后,各县先后成立环卫所。1963年,各县把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大节日前10天定为爱国卫生突击旬,突击清理城镇卫生死角,控制脏、乱、差状况,把清除垃圾、处理粪便与积肥结合起来,并开展评比竞赛。1978年,各县城关镇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发动群众清扫卫生,疏通阴阳沟3万条,填平洼地8000多处。1982年,湘阴县成立“三整顿”指挥部,对脏、乱、差进行综合治理,城关镇主要街道共铺柏油路7200平方米,改建和新建下水道4000米,建立垃圾围67个,添置环卫设施和用具,共投资2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0万元,改变了城关地区的卫生条件。1983年,平江县城关地区拆除影响市容卫生的货棚49个,定点建立售货亭47个,各集镇共平整街道路面5549平方米,建下水道7088米,添置清运垃圾小四轮车、垃圾围(箱)、果皮箱等,投资5.64万元。1984年,开展对工厂“三废”“三废”指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到1985年底,岳阳市市区共修下水道3万米,建阳井556个、雨水井447个。改善城区排水系统,治理工厂生产废水取得明显效果。岳阳地区人民医院、3517工厂、洞氮职工医院等6所医院建有污水处理池,进行消毒处理。1985年,岳阳市市区和各县城镇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内容,以“洁、齐、美”为目标的卫生红旗竞赛,建立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每月一检查,每季一评比的卫生责任制,岳阳市城区229个临街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合同书,9条主街道配备610名“门前三包”值勤员,并建立254个“七户一岗”小组,每周每户轮流值勤1天。“门前三包”3.9万平方米。临湘、华容、平江、湘阴、汨罗县(市)城关镇与783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98.9%),签订“门前三包”合同书。岳阳市区建立1个垃圾消纳场,市环卫处建立1个城市生活垃圾分析化验室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每日可处理生活垃圾60吨,其中70%的垃圾制成颗粒肥料。1986年,岳阳市增设铁皮垃圾箱和多功能垃圾箱290个、果皮箱301个、地痰盂130个、各种环卫车35辆,月消垃圾220吨。1989年,市政府投资和单位、群众集资1288万元,整修城市街道38条,铺设下水道管3766米,铺装人行道板5万多块。市工商部门投资560万元,改造楼前街、五里牌、先锋路集贸市场,配套庙前街集贸市场,新建土桥蔬菜批发市场,扭转了摊担乱摆、棚架乱搭的混乱状况。园林绿化部门投资60万元,植树42万株,种草皮60万平方米,新建街市和庭院园林小品52个。

1993~1995年,市政府投资280万元,新建高标准垃圾站9座、垃圾屋50座。投资140万元,对羊角山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增容改造,日处理量增加至300吨。增加环卫工人和环卫设施,全市清洁保洁率达100%。1995年投资500万元征地100亩,开始筹建第二垃圾场。1998年7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式动工兴建,预期投资9800万元,日处理污水18万吨。1999年,城区新建三角坪绿化广场、南湖绿化广场、琵琶王立交桥绿化工程,绿地绿化率达37%,覆盖率达39%,人均绿地10平方米。

厕所与粪便管理  1950年开始,各县在城关地区新建和改建公共厕所,对靠近街边、河边的私人厕所进行改造和拆除,逐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由清洁员打扫、消毒。1961年,各县都有环境卫生管理所。岳阳县成立粪管专业队,先后建大型贮粪池5个,将粪便密封发酵后,运送供种植业和养殖业使用,逐步改变由农民进城掏粪的状况。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设有三格化粪池的冲水式厕所。1980年,居民住宅的粪便及公共厕所的粪便,均经化粪池处理。农村用粪缸、粪池贮粪积肥,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建立灭蝇、防蛆、排臭、杀灭寄生虫卵的三格化粪池公共厕所(又称灭害厕所)。同年11月,岳阳地区爱卫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卫生局联合发出《关于推广修建灭害厕所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基建部门把修建灭害厕所纳入住宅设计与市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年底,各县(市)城镇新建灭害厕所33个。1990年,全市共有标准化公共厕所117个。1991年市政府投资44.5万元,改建市区公厕10座,使水冲式公厕达67座,粪便无害化处理达100%。1993~1995年,市政府投资18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城区15座水冲式厕所,使水厕总数达89座,水厕率达100%,同时,在岳阳楼轮船码头附近建第一座生态公厕。城区各单位内部旱厕改水厕共500多座。

二、农村“两管五改”

管水与改水  1950年开始,在血吸虫病疫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过程中,各地新建一批石头、砖块砌的深井。丘陵地区对原有水井进行改良,并新建一批砖石壁井。1958年,农村共改建水井8644口,并由生产队卫生员逐日用漂白粉进行缸水消毒。1979年,华容县挖大口井38口,改变了县境农村打深井的作法。湘阴县卫生防疫站拿出资金5000元、水泥100吨,在双桥、小桥、依塘等大队开展“两管五改”试点,新打井255口。岳阳县改建和新建水井7825口。该县毛田区集资1.6万元,水泥24吨,群众投工15万个,新建和改建水井1120口,实现村村卫生水井化。随后,各地逐步推行手动泵井(又称手压井或压把井)及大口井、砂滤井。1981年4月,岳阳地区爱卫会在华容县召开全区“两管五改”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华容县垸区打大口井的经验。1984年,农村改水以改善饮水条件为重点,以发展简易自来水为主要形式。华容县继续推广手压井,从财政征收超标排污费中拨出8万元,资助距大堤500米以内的6个乡镇村民打井。宋市镇政府集资3.2万元,建立11个打井队,6个月时间打井400口。县境16个垸区、乡、镇共建手压水井8300口,解决16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平江县1984~1985年,建手压井1176口,大口井4999口,高位水塔15处,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32.3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38.1%。湘阴县建立水井档案4470个,并完成全县生活饮用水质量普查。到1985年,该县建手压井5415口、圆口井5045口。汨罗县卫生防疫站对该县1227口水井进行卫生学调查,并逐个建立档案,饮井水人数55.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8.3%。1986年,各县(市)成立改水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组长,下设改水办公室,加强改水工作的领导。1987年4月,经省爱卫会考核验收,华容县被评为改水先进县。年底,全市共有264万农村人口饮用上符合卫生要求的水,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8.4%。高于全国和省平均水平。1989年9月,湖南省洞庭湖区农村改水工作座谈会在华容县召开,华容县被列为“农村改水项目县”,由世界银行贷给远期无息贷款人民币400万元。

1990年,全市农村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数达29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68.5%。1993~1994年,农村面上改水共投资4114.02万元,岳阳市410万农业人口中,有375.16万人饮用清洁卫生水。1996年,市爱卫会下达岳阳市“九五”农村改水任务和农村改厕规划,年底,农村改水累计受益396.71万人,饮自来水累计受益151.08万人。当年的改水投资547.22万元,其中国家53.70万元,集体107.3万元,个人383.12万元。1996年,岳阳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灾区饮水困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市改水办共筹措经费287万元,用于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重建。灾区自来水受益人口新增5.23万人。1999年,全市农村投入改水经费652万元,新增饮用自来水人口4.25万人。

管粪与改厕所  1952~1989年,各县(市)农村修建和改建厕所共293640个、贮粪池9800个。1993~1994年,全市用于农村改厕经费897万元,改户厕2.19万个,改公厕524个,改校厕434个。1996年市爱卫下达“九五”农村改厕规划,改厕累计数要求达到49.3323万座。1999年全市投入改厕经费256.31万元,其中政府投入65.9万元。

改造畜圈  1952年,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提出鸡笼鸭棚出堂屋、出卧室,改建为地下鸡笼或与猪栏、厕所同设一处。集体修建的猪、牛栏,一般都离开厨房和卧室。1958年,各县普遍修建和改建牲畜圈。到1970年,农村共修建和改建牲畜圈12.95万个。1980年,新建的猪、牛栏,大多离开了厨房、住宅。猪、牛栏用水泥铺地,设有排污沟,密封粪池。到1990年,基本做到猪有栏、牛有棚、鸡有笼、鸭有圈、灶有窗、污水有桶、垃圾有围、灰有窖;勤打扫、勤疏浚、勤出栏、勤洗洒。

改造炉灶  1973年起,将农村旧式炉灶改造成省柴灶、一火多用灶、二火三锅灶、藕煤灶等。1973~1985年,湘阴、汨罗、华容等县共改造、新建无烟灶74492户。

建沼气池  1958年,湘阴县汨罗公社开始建沼气池。建池式样有缸式、自动升降水压式、锅式、船式、顶式等,尔后发展到三联式(猪栏、牛栏、厕所)。1979年,湘阴县西林公社高峰大队六生产队共有26户,每户建立三联式沼气池1个,每年用气在10个月以上,日煮三餐饭,夜点沼气灯。到1980年,26户居民核算节省烧柴3.51万公斤,煤2500公斤,煤油156公斤。1979~1988年,岳阳县在新开、筻口公社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县境推广建池1.44万个。1984年,该县以花苗乡试点三联式沼气池208个。至1988年底,县境共建三联式沼气池6532个。该县新开乡方元村、杨林乡的沈塘村、三合乡的敬堂村等实现沼气化。但有的地方忽视建池质量,多数沼气池未能发挥效益,建沼气池处于缓慢发展或停滞状态。1958~1989年,汨罗、湘阴、岳阳县(市)先后建沼气池117358个,其中三联式17558个,沼气发电站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