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方志 > 岳阳楼志 > 古楼兴废 > 正文

第一节 三国时期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阳楼因三国筑“鲁肃阅军楼”而起,因唐代观赏文化而兴,因宋滕子京大修、范仲淹雄文而声名远扬。1800多年来,岳阳楼历经沧桑,不知多少次遭灾罹难,或受水患,或被雷击,或为火燔,或遇兵燹,多次濒临倾圮和化为瓦砾,但历代毁坏了又修整,倒塌了又重建。故添砖加瓦者有之,砌岸稳基者有之,焕新油漆者有之,修残补缺者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落架大修者有之,移址重建者有之。始终让岳阳楼巍峨屹立在岳阳城西的洞庭湖畔,成为岳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中华民族忧乐文化的实物载体。因年代久远,存世史籍不详,很难全面反映岳阳楼兴废的历史全貌,今据在手的残简断牍统计,岳阳楼修葺重建有50多次,其中重修24次以上。楼址移动就有中晚唐年间、明隆庆年间(15671572)、清光绪年间(187519083次。

第一节 三国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引《舆地志》称:“巴丘有大屯戍,鲁肃守之。今郡城乃鲁公所筑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明隆庆《岳州府志》等志书有类似记述。明代汪凯的《岳阳楼诗集序》、潘恩的《重刻岳阳楼诗集序》、刘戬的《类编岳阳楼诗集序》都记载说:岳阳楼“肇自汉晋”“自三国时始”,前身是“鲁肃阅军楼”。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以此作为跳板进攻益州(今四川成都)。但刘备夺取益州后不还,而荆州对吴国安危关系甚大,孙权必欲收回。这样,在赤壁之战中建立起来的“孙刘联盟”基本破裂。东汉建安十五年至建安十九年( 210214),鲁肃代周瑜领兵管辖南郡。他亲自到益阳与关云长谈判,划湘江为界,魏、蜀、吴遂成三国鼎立之势。《吴主传》载:“十九年五月,……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加强战备,他运用东吴历来重视“夹水口立坞”的战术,构筑城堡,操练水军,作为屯军备战的营垒。这阅军楼就奠定了今日岳阳楼之基础,这带兵筑城人就成了岳阳人民永远纪念的人物。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出身士族,家道富庶,性好施舍,智勇双全。他在修建巴丘城时,修建了城楼,便于指挥操练水兵和检阅水军,命名为“阅军楼”,或曰“阅兵楼”。随着阅军楼的建立,鲁肃在这里训练了水军和陆军上万人,真是“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从而使咄咄逼人的关羽不敢轻举妄动,曹操也不敢贸然南下,避免了生灵涂炭,百姓得以生息。因此,《三国志·吴志》称颂鲁肃“威恩大行”。建安二十二年(217),他因病死在任上,享年只有46岁。岳阳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将他安葬在阅军楼东南300米的地方。明代时,岳阳人尊他和张说、滕子京为贤人,并在北门月城筑台修三贤祠,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