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方志 > 岳阳楼志 > 楼以文传 > 正文

第三节 “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范仲淹《岳阳楼记》流芳千古,是因为文美,特别是提出了三重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德修为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社会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意识。它是人生道德坐标,标志着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成熟。其思想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外在原因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先忧后乐”思想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有基因的,它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首先是源于易学。易学一直被世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公认的忧患哲学。美国哲学家F·卡普拉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说:“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圣经》可以相比。它在两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据清《安乡县志》记载,仲淹六七岁时,继父知湖南安乡,母子随从,仲淹在城西兴国观拜司马道长学《易经》。后来他重视易学,将周易变通的基本理念视为忧患意识的重要理论根据。从早年上书到庆历新政的革故鼎新,他都不自觉地用《周易》的变通理论、损益观念、崇德意识来孕育改革思想、民本思想和德化思想。在民本思想方面,他受《周易》损益之道的启示,针对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的社会现实,提出“自上惠下”“人民增益”的改革理念。他写了关于《周易》的专门论述《易义》,对《周易》二十七卦进行了解释。还写有数篇阐发周易思想为主旨的律赋,如《穷神之化赋》《蒙以养正赋》《贤不食家赋》《乾为金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易兼三材赋》等。所以《宋元学案·高平学案》说:“先生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并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士多出其门下。尝自诵其志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次是源于道学。道教之学充满着对社会、人生普遍存在着的人为戕害道性的深沉关切与忧患。范仲淹从小与道结缘,一生交友道士,书写过《道服赞》,著有专门的道学诗文,如《鹧鸪天三首》《老子犹龙赋》等。道学影响范仲淹忧患意识最大的,莫过于老庄清静无为、道学自然的民体思想。他引证老子的话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朴’。此则述古之风,以警多事之时也。三代以还,异于太古。王天下者,身先教化,使民从善。故《礼》曰:人君谨其所好恶,君好之,则民从之。”范仲淹用老子道体和体道观,引申出民体和体民的思想,加强深切的忧民意识,希望君王以民为自己的身体,不能打扰它、损伤它,而要保养它,惟有民安泰,君王才健康,社稷才兴旺。

    第三是源于佛学。范仲淹的母亲笃信佛教,从小耳濡目染佛教的布施忍辱、利乐有情的慈悲本怀。他苦读寺庙的经历,使他有深厚的佛缘,后来他广泛交大德高僧,遍游江南古刹,写了大量的佛禅诗文,如《呈慧觉师偈》《和僧长吉湖居五题》《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送虎丘长老》《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和《苏州灵岩寺》等,让他在佛学上有更深的领悟,有更高的造诣。佛教的“一切皆苦”和“万事皆空”观使范仲淹视世间名利、荣辱如浮云,有超然之心。慈悲理念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范仲淹从中吸取营养,取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菩提精神,培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心。美国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书中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泛爱众人、爱无差等精神理想,是受佛教影响。

    第四是源于儒学。范仲淹的诗文,及他一生的行为,无不都践行着儒家经学,所以他自称“儒者”。他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和熏陶,“游心儒术”“大通六经之旨,文章必本于仁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程《重修先生文正魏国公墓道飨堂碑记》)。儒家文化自孔以来就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出,治国者不可“独乐”,力举“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中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有“劳苦之事则争先,铙乐之事则能让”。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中也有“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三国名将周瑜上书孙权:“先虑未然,然后康乐。”范仲淹从政的时代正是“以儒立国”的时代,他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忧民”“爱民”“富民”“育民”和“乐民”。最后在《岳阳楼记》中倡导“先忧后乐”思想,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创新发展。

    范仲淹的一生铸就“先忧后乐”思想 首先是少年立志。他家道中落,自幼孤贫,漂流他乡,少年读书时,就“书台夜雨”“划粥断齑”、昼夜苦读,却仍然“瓢思颜子心还乐”。他为自己将来设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也就是一是救世,一是救民,“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

    其次是为民办实事。他27岁进士及第,仕宦生涯绝大多数时间在广德、集庆、西溪、兴化、关隶、河中、陈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邠州、邓州、杭州和青州等地担任地方官吏,每到一地都治理水患、创办学校、减轻赋税、赈灾济困、巩固边防、治狱廉平、除暴安良,还置义庄,开一代新风。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监,本是一个管盐小官,却调研海潮泛滥是泰州一带的主要灾害,便越职言事,提出重修海堤、增置盐田、改造农田、召回流民的建议方案。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任兴化县令,总掌捍海堤工程,与时任泰州军事推官滕子京一道,指挥民工四万余人,历时五年多完成长达150里捍海大堤,保护了泰、海、通、楚四州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盐场、良田。当地人民将其命名为“范公堤”。明道二年(1033),京东路、江淮路发生蝗旱灾害,民不聊生,范仲淹奏请救灾未准,便当面质问皇帝。八月,派范仲淹前去赈灾,他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减免税赋徭役,还把灾区百姓充饥吃的乌昧草带回来宣示朝臣。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任知杭州,他拿出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在祖籍苏州购置千亩义田,办起范氏义庄,用以周济族人的衣食、婚丧、住房、读书、科举等方面的费用。

    第三是直言进谏。乾兴元年(1022),范仲淹任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就上书尚书右丞、枢密副使张知白,建议重修海堤。他表白“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直接向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宋仁宗上了一封《奏上时务书》,提出八项建议。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丁母忧而执教于应天府书院,教学之余,他向宰相王曾等上了一封洋洋万言的《上执政书》,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提出了六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入朝为知政事。九月,即呈《答手诏条陈十事》。不久又写《再进前所陈十事》奏章,二者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但不久庆历新政夭折。虽然范仲淹总是屡言屡贬,但他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哲学,鸣天下之忧。他在知邓州的《邓州谢上表》中说:“敢不孜孜于善,战战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第四是诗词歌赋书怀忧乐观。范仲淹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歌赋,间接写忧乐内容的很多,直接写忧乐的也不少。天圣元年(1023),滕子京任泰州军事推官,在府内建了一个“文会堂”,以文会友。范仲淹常参加文会,并欣然撰写《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一诗,其中有“君子不独乐,我朋远方来”诗句,从此奏响了“先忧后乐”的序曲。他在《上汉谣》中写道:“百王道不同,万物情多诡。尧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桀纣一旦非,宗庙自然毁。是非既循环,兴亡亦继轨。福至在朱门,祸来先赤子……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在《明堂赋》中云:“大乐同无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笾之云也。” 在《睦州谢上表》述说:“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在《谢转吏部侍郎表》中曰:“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在《邠州谢上表》中云:“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在《汾州建学记》中曰:“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在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范仲淹在宣抚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时写《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诗道:“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劝滕子京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荣辱,应以天下为乐。在邓州知州,范仲淹带领学子在花洲书院内挖出清泉井,便写《依韵答提荆张太博尝新酝》诗,他期望“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将人生的忧乐汇集到《岳阳楼记》上,用洞庭之波奏出旷世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纵观范仲淹一生,立志先忧后乐,直言先忧后乐,也践行先忧后乐,无论仕途“四起四落”,都能进也忧退也忧,忧怀天下,乐人民所乐。

    岳阳这片神奇的土地引发“先忧后乐”思想 人们常说一个地方好总会用“人杰地灵”来概括,似乎是客套话,有点溢美。但这个词用到岳阳就再贴切不过,是真实写照。

    先说人杰。台湾著名当代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他是赞美一个地方,也是赞美一个人——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第一届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拉伯雷、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同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为纪念他,汉代贾谊写了《吊屈原赋》,汉代司马迁写了《屈原列传》;人们将端阳节列为纪念他的节日,为一个人而设一个节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屈原之所以伟大、永远,是因为爱国、爱人民,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离骚》《九章》等作品反复说到“民”的问题:“哀民生之多艰”“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铺。失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比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满怀的民本忧患意识和悲壮的献身精神,都只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另一个在汨罗江上病卒的人是杜甫,他是中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圣”。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愿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就是《登岳阳楼》诗也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句,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岳州是贬官执政之地,从张说、贾至到滕子京等,特别是滕子京,一生仕途坎坷,屡贬屡谪,历经磨难,但忠义不死,为民建功立业之心永存。古来许多“迁客”也慕名而来,在岳州形成一种贬谪“士君子文化”。他们作品旷放达观、随心自适的超然心境,蕴藏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患精神。范仲淹在这里找到了知己,有了共鸣。

    再说地灵。滕子京在给范仲淹的信中用“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诗来谈岳阳楼形胜。其实,写洞庭湖的诗很多。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写道“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一直写实的杜甫面对雄浑的洞庭,诗也雄浑起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浪漫的李白面对气象万千的洞庭却白描“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白居易观洞庭湖浮光耀金、色彩斑斓,写下“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故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宋齐以后,……天下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一种佛道境地之感,范仲淹心中油然生出画面,生出语境,生出思想。于是,《岳阳楼记》第三、四段借景抒情,设想两种“览物之情”。一种是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意象,让人触景生情,道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忧伤心境。另一种是春风、丽日、蓝天、碧波、鸥飞、鱼游、芷绿、兰香、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意象,让人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心境。这一阴一晴的地方全国各地都是,但要呈现“忧伤”“快乐”二十种意象的地方,恐怕只有岳阳这江湖之地。从屈原、杜甫到滕子京等一批士大夫,他们的命运只有“进”“退”二字,他们的天地只是“庙堂”“江湖”,他们的仁人之心只有“忧患”意识。再到江湖之人,他们的命运只有苦乐,只有宠辱,这些不与大自然洞庭湖一阴一晴的万千气象,惊人的相似吗?于是景、事、人几相对照,情景交融,很自然导出第五段,将形和意推向理的高度,宣言“先忧后乐”思想。

    深情厚望的《求记书》催生“先忧后乐”思想 众所周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起因是滕子京修岳阳楼,要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第一段写作记缘由时说得很明白,“属予作文以记之”。但很多人不知道滕子京向范仲淹写了《与范经略求记书》,也不知道此书关乎《岳阳楼记》的好坏和成败。写记可以按传统方式写,写成一篇记事文,标题《岳阳楼记》,就专记岳阳楼的情况,也可美言几句,写成一篇应酬之作。但滕子京不想让老朋友范仲淹损心损力,提出了高要求,近乎是苛刻的要求。信开篇就说“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这楼与山水、山水与楼观登览者、楼观与文字、文字与雄才巨卿四个层层递进句式,阐述滕子京对记的认识,对记的要求,也直接表达他写信的目的,要求老朋友写一篇好记,让岳阳楼“传之久远”。最后信中说:“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知我朝高位辅臣”。看似是滕子京赞扬范仲淹,但实际是衷心的敬佩,诚恳地希望老朋友写出非常宝贵的言论,不愧身居高位,不愧于这个朝代。

    《与范经略求记书》是美的,有美学思想,有美丽文字,有美好期望,后人对此篇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清人全祖望《重葺〈岳阳楼志〉代序》评价说:“惟洞庭为湖南之胜,岳阳又为洞庭之胜,而其所以得文正之记以著于天下,则实自太守滕公子京。……读其上范公之书,以求此记,其词嶒峵鞺鞳,笔力浩大。世但知文正之记之工,足与少陵、襄阳之诗相配,而不知子京之书,已足与文正之记相配。”岳阳史学专家何林福撰文,揭示了《求记书》的美学价值、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甚至有学者说此篇是《岳阳楼记》的姊妹篇,也有的说此篇催生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的说,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合作完成了这一光辉思想的构建。且不评以上说法对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与范经略求记书》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从请求发出到《岳阳楼记》写成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关于时间之长,学者争论很多,所述原因很多,其中,《岳阳楼记》文字之精炼、思想之深邃,加大了写作的艰难程度,这应该也是一个延时的重要原因吧?《岳阳楼记》本是记楼,却避开记楼去描写洞庭湖景色;不是有意去描写洞庭湖景色,而是借景生境生情,产生“悲”“喜”情感;不是有意去写境写情,而是要道出古仁人之心的哲理;不是要说古仁人之心,而要阐述他一生思考的道,即“先忧后乐”思想。因此,可以说,《与范经略求记书》催生了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催生了“先忧后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