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历史简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6 12:00

    岳阳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地区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远古时期     据临湘市沅潭镇长源村旧石器时代遗址、路口乡石山村旗帜山化石的发掘,约在20万年前,岳阳便已出现人类活动。又据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岳阳的先民已经开始种稻栽桑,养猪喂鸭,有人群开始定居,有了纺轮、陶窑等。
    商周时期     岳阳为“三苗”的聚居之地。商灭夏之后,商人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临湘、岳阳、湘阴等地境内,并在今云溪区陆城镇铜鼓山建有江南唯一的一个防卫性据点。春秋早中期之交,岳阳属楚,先后迁罗、麋于岳,筑城以居之。岳阳先民开始告别石器生产工具,转而用铜、铁打制工具,并且发展了制陶业;屈原的《九歌》、《离骚》等诗篇,开创了湖湘正宗严肃载体文学创作的先河。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时东属长沙郡罗县,西属南郡、黔中郡。西汉时东属长沙国下隽县、罗县,西属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东汉,东部隶长沙郡,西部如故。三国时期,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吴、蜀分治时,孙权派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并修建阅兵台(相传为岳阳楼的前身)。建安十五年(210)析下隽置巴陵县,又隶属长沙郡;析江安置南安县,隶属南平郡。元康九年(299)析长沙郡置建昌郡,治所巴陵,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罗县仍隶长沙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巴陵郡,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宋元徽二年(474)析罗、湘西、益阳置湘阴县。梁大通二年(528)置岳阳郡,辖岳阳、罗、湘滨、玉山、湘阴诸县,与巴陵郡并立。梁天监二年(503)置南安郡于南安。其时,岳阳虽有三国的赤壁之战,梁代的“侯景之乱”,但经济、文化都有新的发展。铁制工具已普遍应用,牛耕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民食鱼稻”、“果蓏赢蛤,食物常足”(见《史记·地理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见《宋书,沈昙庆传》)。
    隋唐宋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废岳阳郡,并入巴陵郡,后又废巴陵郡建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今岳阳始有岳州之称;十八年(598)改安南县为华容县,隶巴陵郡。唐武德四年(621)改岳州为巴州,六年复为岳州,析华容西部置石首县。五代时期析巴陵县北部为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改王朝场为王朝县,后改为临湘县。岳阳在唐宋之际,粮食、茶叶、窑业都有长足的发展。《旧唐书,刘晏传》称岳州、洞庭湖一带是:“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生产青瓷的“岳州窑”,是全国六大名窑之一;以纪念屈原为主旨的龙舟竞渡,由汨罗江、洞庭湖一带推向了全国。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光临、吟咏,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问世,极大地扩大了岳阳楼和岳阳的知名度;南宋之时,杨幺领导的洞庭湖区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活动。
    元明清时期     元代岳阳隶岳州路;湘阴隶潭州路。明复为岳州府;湘阴隶属长沙府。清康熙三年(1664)隶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湘阴隶长宝道。明朝后期,其“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苏杭熟,天下足”;清代出现了米市、茶庄、钱庄,平江黄金洞金矿、临湘桃林铅锌矿得到开采;区域文化繁荣,明清两代岳阳人的著述见于《四库全书总目》等文献目录的就有9家16种;《岳州府志》,明代修3次,清代亦修3次;5县县志,共修19次。清代后期,岳阳的政治、社会开始剧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国威胁清政府和湖南地方当局开辟岳州为商埠,在城陵矶设立海关。从此,岳阳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湖南建立的第一个经济侵略基地。次年,岳州海关洋货进口总值为7.9万两关平银,其中鸦片6.1万两关平银,占总额的77%。岳阳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极为活跃。清咸丰二年,临湘县王万里、岳阳县晏仲武起事,或树旗立寨,袭击地方官署、豪强,或与太平军取得联系,协助太平军打击驻岳清军。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发生的“临湘教案”,是一起震惊中外的反洋教斗争。清宣统元年秋,黄英华、潘毓、任震等岳籍旅鄂学生,联络华容洪江会首领焦甲申,组建军队,凭借洞庭湖面进攻岳州,中经挫折,仍战斗不止。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驻岳清军于二十四日扬出白旗宣布投降,封建王朝的统治在岳州告终。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改巴陵县为岳阳县,3年(1914)隶武陵道,湘阴隶湘江道。5年(1916),裁撤武陵道,辖区隶湘江道。11年(1922)裁道,县直属省。26年(1937)12月,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属东部第一区,华容属二区(后改隶四督察区)。1913~1921年,北洋军阀与西南军阀(指湘、粤、桂、川、滇、黔地方军阀)为争夺湖南,先后七次在岳阳开展拉锯战,即所谓“北兵打南兵,南兵打北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岳阳各县纷纷游行集会,开展反日爱国斗争;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华容、湘阴、平江就有25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又有任弼时、任作民、吴芳等赴苏联莫斯科学习。1921年10月~1922年8月,毛泽东两次来岳,组织工人运动,指导岳州铁路工人开展罢工斗争。成立了中共岳州铁路工人小组和平江党小组;1925年4月,中共平江地方执行委员会率先成立;至1927年3月,岳阳、湘阴、临湘、华容等县先后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5县农会会员达74万余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失败,岳阳处于白色恐怖之中。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等在平江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随着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平江、岳阳、临湘、湘阴、华容成为两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多次“围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抗日救亡运动形成高潮。1939年6月,蒋介石密电派兵包围新四军驻平江嘉义留守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平江惨案”。1939年9月~1944年5月,国民政府军第九战区部队,以新墙河为前沿阵地,先后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四次大会战,歼敌10多万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先后建立民主抗日队武装50余支共8000余人,主动支援前方,随时打击敌人。抗战中后期,新四军第五师组成的江南挺进支队于1943年12月,进入桃花山地区,创建了石公华抗日根据地;1945年3~7月,八路军南下支队辗转境内,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先后经历了8次大旱,18次大水。民国14年大旱,饿死者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49年大水,滨湖诸县皆成泽国,岳阳、华容、湘阴三县溃、渍80余垸,受灾人口80余万,饿死数万人。
    新中国建立以来     1949年7月5~25日,辖区各县相继解放。辖区东部属长沙专区,后改湘潭专区;西部华容县属常德专区。1960年元月以岳阳县城关镇建立岳阳市,由县代管。1962年10月撤市复为城关镇。1964年9月,设岳阳专区,专员公署驻岳阳县城关镇,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华容5县。1966年析湘阴为湘阴、汨罗县。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实行县、市分治。1981年10月撤销岳阳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岳阳市管辖。1983年7月,岳阳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设,同时恢复岳阳县,岳阳市辖岳阳县和南区、北区、郊区及君山、建新2个农场。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其所辖平江、汨罗、湘阴、华容、临湘5县及钱粮湖、屈原、黄盖湖3农场划人岳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87年9月,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1992年9月,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1996年4月,撤销岳阳市南区、郊区,设立岳阳楼区、君山区;北区更名为云溪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岳阳人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经过48年的经济建设,岳阳从经济到社会、文化,从城市到农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由一个纯农业的地区,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化工、造纸、纺织、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和饲料工业基地,成为国家综合农业商品基地。将1996年与1949年相比较,粮食产量由597,635吨增加到了2,388,903吨,油料由6.946吨增加到了116890吨,棉花由2037吨增加到了29589吨;工业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产值由1.338万元增加到了369.79亿元;各类在校学生由8.86万人增加到了97.47万人;严重危害滨湖各地人民生命的血吸虫病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亦有大幅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岳州古城旧貌换新颜,1992年被列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人民在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后,按照《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总揽全局抓大事,突出重点促发展,为建设开放、繁荣、文明的岳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