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时期主要成就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6 12:00

    “八五”期间,岳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很大成就,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八五”是建国以来岳阳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由1990年的70.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33.7亿元,年均增长13.6%,提前五年实现了在1980年基数上翻两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排序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增加值由14.6亿元增加到41.1亿元,年均增长23%。工农业总产值由123.7亿元增加到244.7亿元,年均增长14.6%,其中农业总产值由43.4亿元增加到62亿元,工业总产值由80.3亿元增加到18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和17.9%。地方财政总收入由4.1亿元增加到11.27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发展。基本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5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6倍。新建了华能岳阳电厂、鹰山石化厂、火车新客站、外贸码头、铁山北干渠、第二水厂、华容22万伏变电站、平江浏家滩大桥、临湘叶蝉散工程、汨罗营田码头、岳阳广兴洲电排、湘阴洞庭围电排等一批大中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程控电话发展到17.7万门,107国道岳阳段改造成二级路面,湖区一线防洪大堤基本达标,为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了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狠抓了经营机制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和双层经营;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各项配套改革和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出了重大步伐。抓住岳阳市被列为沿江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的历史性机遇,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74项,合同利用外资4.09亿美元,实际利用6.3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和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旅游等非贸易创汇稳步增长。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八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计划641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稳步推进,已有7个县(市)、区、场达到“两基”标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其他各类教育和社会办学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医疗卫生事业相应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效显著,爱国卫生运动连续九次获得省辖市卫生竞赛第一名,三次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8.2‰降到4.7‰。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福利、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普遍得到发展。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广泛开展。通过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进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积极参政议政,较好地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解放军驻岳部队和武警部队官兵、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支持和参加岳阳市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抗灾救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都有所增长。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城乡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通过开展城乡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和各种专项斗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信访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不很突出,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较差;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然滞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薄弱,电力、交通等“瓶颈”制约严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物价涨幅连续几年高位运行,对城乡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经济秩序不够规范,社会治安仍然严峻,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消极腐败现象。对这些问题,要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