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06 12:00

    1997年,黄盖湖农场辖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水产公司等4个农业分场、工贸总公司和3个场直单位,场属工商贸企业共17家。耕地面积1.42千公顷。其中水田0.93千公顷,旱地0.49千公顷。年末人口9560人,其中农业人口8841人,非农业人口719人。人口出生率8.9‰,自然增长率4.4‰。
    全年共实现社会总产值2.45亿元,较上年增加0.26亿元,增长12.14%;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576万元,较上年增加977万元,增长61.1%;实现净利润120万元,比历史最高年1993年盈利额98万元增加22万元,增长22.4%;共上缴各种税费173万元,比历史最高年1995年129万元,增加44万元,增长34.1%。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场党委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调整,明确提出产业化格局、一体化经营、立体化生产、科技化作业,社会化服务的“五化”方针,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坚持以粮、棉为基础,以养殖为支柱,以蔬菜为龙头,以湘莲为重点,稳步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全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3%。全年共生产粮食6748吨,较上年增加1547吨,增长29.7%;生产皮棉363吨,较上年增加113吨,增长44.6%;生产水果1052吨,较上年增加296吨,增长4.7%;生猪出栏4万头,较上年增加1万头,增长33%;出水鲜鱼5600吨,较上年增加500吨,增长9.8%,其中特种水产品15吨,较上年增长2吨,增长14%,出产湘莲332吨,较上年增加204吨,增长159.3%;出产蔬菜1.53万吨,较上年增加3250吨,增长26.9%;农业职工人均纯收入再上新台阶,达到24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14.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38千瓦,增长6.6%,农业用电量120万千瓦小时,增长6.8%,化肥施用量(折纯)799吨,增长8.4%。
    工业改革大步跨进,工业效益稳步上升。6家预算内工业企业年内共实现工业产值5523万元,较上年增长10.6%,上交利税16万元,扭亏30万元。年内主要产品产量:机砖2371万块,比上年增加111万块,增长4.7%;机瓦166万块,比上年增加5万块,增长3.1%;植物油210吨,比上年增加9吨,增长4.4%;生产饮料酒300吨,比上年增加64吨,增长27.1%;配合饲料5500吨,比上年增加1088吨,增长27.8%;铲运机16台,比上年增加4台,增长33%。
    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全部进行了修整。乘铁公路在原已铺油4.5公里的基础上,又铺设柏油路面1.7公里。机动车辆总数增加112台。水运、汽运共完成运输业产值1853万元。邮电通讯业共实现产值74万元,年内新增程控电话用户112户,建成电话村4个。移动电话微波中转站建成,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户。
    全年实现第三产业产值6391万元,比上年增加776万元,增长13.8%。其中,贸易服务业产值3428万元,国有贸易单位通过改制后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集市贸易进一步活跃。年内共实现城乡贸易额430万元。主要农产品大米、蔬菜、鲜鱼等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宽。粮贸公司、四大分场共销售各类农副产品1.2万余吨。其中一分场的蔬菜打入广州、深圳市场并设立直销窗口,目前已组建一支20多人的蔬菜流通专业队伍。
    年内,国有固定资产投资360万元。主要完成了乘铁公路晓星至群强段铺油工程,团山中学体育运动场新建工程,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广坪、群英小学校舍扩建工程等。
    投入资金120万元,出动机械36台(套),组织劳力4000余人,投工6.3万个,移动土石方11.2万立方米,开展了三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以湘鄂岁修江堤为主体的大堤“久安工程”,完成了1.4公里标准化大堤加修任务;二是以天鹅电排增容为主体的电排改造工程土建工程顺利开工;三是以中心渠南段清淤为主体的沟渠疏淤工程,3400米渠系已全面清淤完毕。至此,农场水利工程建设的“232”目标(即2天之内降雨300毫米2天之内全部排出)业已基本实现。团山、铁山嘴两镇的城镇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城乡居民住宅建设和小村镇建设加快。职工住宅面积新增0.7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异育银娜繁育和稻田饲养青虾项目获得成功。教育“两基”全面达标。辖区内主要传染性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被评为市级先进。
    共查处各类治安案件63起,破获刑事案件7起,捕获罪犯5人。物价指数稳步回落,主要商品价格趋于合理。职工年均工资4800元,农垦职工人平纯收入2400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0万元。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农场体制不顺。明显地存在产业化与银行商业化不相适应,财务状况与财税体制不相适应,企业性质与政府义务不相适应,现实要求与政策规定不相适应,管理要求与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等问题。二是财源基础建设脆弱、财源结构不合理,财税征收难度大,财力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