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更快发展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4 12:00

    平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慕尧

    我们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全县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有农村劳动力44万人。近年来,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了劳务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劳务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劳务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连续10年被评为省、市劳务输出和教育管理先进县。2002年,全县共向外输出劳动力17.2万人,并有3万多人在县内城镇务工,将近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是去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的近10 倍。在发展劳务经济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构建三道网络,抢占三个基地
    过去,我县劳务输出处于散兵游勇,自发无序的“盲流”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劳动力素质低下,对外务工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教育手段,导致我县劳务大军市场不广、声誉不高、形象不好。为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注重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建立和完善了市场信息、技能培训、教育管理三道网络。
    一是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抢市场。为了促使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对接,抢占广东、上海、北京等劳务市场,我们采取县级建市场、乡镇建网点、县外建办事处的办法,打造了一条劳务输出的绿色通道。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25万元,建立了“平江县劳务集市”,完善计算机信息网络,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劳动力供求信息。在全县27个乡镇中,按照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等情况,选择其中6个大乡镇建立劳务输出网点,每个网点配备2~3 人,负责本辖区内劳动力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信息传递、政策咨询、输送服务等工作。在深圳、上海、北京等3个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城市,分别建立了办事处,负责当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传递。由于建立了完整的信息网络,我县劳务集市开业后异常火爆,每周四定期举行现场招聘会。到目前为止,前来求职者高达 2.4万人,有3500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曾两次在广东求职受骗的青年黄奇君与上海“好生活娱乐公司”签约后,十分感慨地说:“在家里求职的感觉真好,心里特踏实!”
    二是建立完善技能培训网络强素质。劳动力的素质决定着劳务经济的水平。近年来,我们下大气力抓培训、强素质,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全县的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的转变。在培训工作中,我们采取了系统培训、专业培训、联合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县内5所职业高中根据沿海用工的需求,常年开设电脑、文秘、财会、园艺等热门专业,面向社会招生。2002年,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由外商投资5000万元,领办县职业技术学校。近3年来,县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实行“订单培训”,举办打字、电工、电焊、驾驶员等各类短训班50多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对一些县内没有能力培训的工种,我们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近几年来,我们委托上海海运学院培训外轮技术人员110名,毕业后到外轮工作。如今,毕业的学员有的已经取得了大副资格,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我们与上海车船厂技校联手培训的200名钳工,成为了许多厂家争抢的热门人才。
    三是建立完善教育管理网络树形象。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教育管理好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我们坚持“统一组织、定向输出、有序流动、跟踪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和厂家联系,开展爱家乡、爱务工地教育,激发“两地情”;开展法制教育,聘请一些离退休老同志担任法律顾问,号召全体务工人员学法、守法、懂法,争创勤劳致富的典型和遵纪守法的模范。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党团员,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团员活动证》,建立党团支部,组织党团员过好组织生活。在上海港基地,我们选派3名干部带队,聘请3名离退休干部担任思想政治工作顾问,并挑选21名曾担任过村干部的同志任骨干,以承包队为单位,建立4个党支部。外出务工的党员都说:“我们外出打工人员是风筝,《流动党员活动证》是红线,红线系得紧,风筝飞得高!”由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我县有3万多人被用人单位评为先进务工人员。对此,《湖南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隔山隔水不隔教育,离乡离土不离管理》为题,报道了我县加强务工人员管理的情况。
    服务网络的健全,加快了我县劳务输出的步伐。目前,全县有10万人在广东务工,有2万人在上海务工,有2万人在北京务工。
    二、依托三大产业,带动三支大军
    如果说抢占广东、上海、北京三大劳务基地靠的是以量取胜的话,劳务经济的做强还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劳务经济只有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升级换代。具体到我县,主要是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以石膏板为主的建筑装饰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建筑装饰劳务大军。平江石膏板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原爽口乡石膏板厂是国家建材部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雪花牌石膏板获部优产品称号。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根据建筑装饰这一需求的迅猛发展,积极鼓励能人下海办厂,一批个体石膏板企业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目前,平江石膏板厂已遍布全国,达到500多家。仅三市镇在外兴办的石膏板厂就达287家,带动全镇11000余人外出务工,占到了全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岑川镇星宇石膏厂在北京开办分厂,带去2000多人,在北京从事建筑装饰业务。
    二是大力发展以豆制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一支食品加工劳务大军。平江风味食品源远流长,长寿酱干曾被定为宫廷贡品。近年来,我们继续加大了豆制品为主的食品开发力度,县里面成立了大豆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牵头组建了食品行业协会,组织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对一些到外地办厂兴业的老板,我们实行技术、资金、服务三优先,放手让他们去闯市场。目前,全县在外的食品加工企业近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遍布全国的268个大中城市。麦田村周水生在昆明搞熟食加工,自有资产已达3000万元,安排劳动力近1000人。用群众的话讲:“凡是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平江酱干,就有我们的平江打工仔。”
    三是大力发展以货柜车为主的运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物流大军。平江境内无铁路、河运,货物运输全靠公路。加之境内山多路险,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司机队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平江司机形成了南下跑车的热潮。我们想尽办法为他们当好“娘家”,组织劳动、公安、交警、计生、金融、保险等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分赴司机较多的地方,为他们开展办证、年审,并送货上门,送保上门。近几年来,全县各金融单位共为货柜车司机贷款5000多万元,为他们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目前,平江人在深圳、上海等地注册开办的运输公司达20多家,从业人员达2600人。仅在深圳一地,平江人置买的货柜车就达600辆,从业人员达1500人,占据了深圳市货柜运输业的半壁江山。许多人在那里置房置业,形成了深圳“平江村”。
    三、强化三条措施,催生三个转变
    如何把本地的一些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劳动力就地安置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更高、更新目标。近2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而大胆的探索。
    一是下大气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引导老板回流,努力实现由外向输出向回乡创业的转变。过去,平江是一个山区、边区、老区、穷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一些产业在本地难以有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下大气力改善基础设施,投资2.6亿元修通连接京珠高速公路的平伍公路,打开了通江达海的山门;投资 1.5亿元对城乡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保证了生产生活的电力需求;全县27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延伸了和外界联系的触角,从而具备了经商办厂的基础条件。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对所有涉农、涉企收费进行公示。组建政务公开服务中心,所有证照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三天时间办好”的服务理念,方便、快捷。连续2年都隆重举办“民营企业家春节茶话会”,诚挚地邀请一些打工仔中的能人回乡创业,“把老乡当老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和诚意。近2年,全县共有382位打工能人回乡创业,带回资金1.6亿元,兴办企业214家。其中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3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16 家,安排本地劳动力3100人。打工仔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钱办厂子”,走出了一条“输出—成长—积累—创业”的成功之路。三市镇青年李步桃,10家前到怀化创业,积累资本1000余万元。2002年,他回乡投资800多万元,创办平风实业公司,安置劳动力150人,年产值达 1200万元。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办工业园区,努力实现由外向输出向本地安置的转变。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平江,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审时度势,提出了把2002、2003年作为全县的招商引资年,并在伍市镇设立工业园区,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平台。通过2年的不懈努力,园区来势很好,建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工业园。2年内,全县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48个,合同资金近10亿元,投产后可安排劳动力6000人左右。其中,伍市工业园引进企业18家,资金4.7亿元,如果全部投产,可安置劳动力3000人。由华龙集团投资的华龙方便面平江厂首期投资5000万元,2003年10月可以正式投产,可安排劳动力800人。由海南兴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我县天药制药厂合股的制药厂,总投资达8300万元,可安排劳动力500人。还有由打工妹何小春牵线引进的巨德鞋业,投资300万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工生产,安排劳动力300人。
    三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鼓励进城创业,努力实现由外向输出向进城创业的转变。近些年来,平江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有省级开发区天岳经济开发区,有全省百强镇城关镇,还有长寿镇跻身于全国百家重点建设镇,伍市镇跻身全省重点建设镇行列。2002年,岳阳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领导对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和引农入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据统计,近2年来,全县引农入镇2.4万人,涌现出了一大批进城创业的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南江镇何治军,高中毕业后进城务工经商,创办了岳阳科技储存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开发保鲜剂,牛至油等产品,通过多年积累,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过 1000万元,年纳税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每年安排就业岗位150人左右,发放劳务工资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