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年鉴 > 岳阳市年鉴 > 2004卷 > 金融 > 总类 > 正文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0 12:00

2003年,岳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量增加,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减亏力度加大;保险市场迅速发展,保险主体增加,保费收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存款规模呈现增势,金融聚集资金能力增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4亿元,比年初净增24.6亿元,增长9.9%,较上年同期少增12亿元,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幅低8.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4位。但各项存款净增额在1995~2000年后,仅次于2002年和2000年,比9年的平均数高出2.82亿元。

邮政储蓄增长较快,年末余额26.2亿元,比年初增加6.14亿元,增长30.68%。影响各项存款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存款增量较上年减少8.8亿元。主要是企业大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和下半年贷款投放规模收紧,减少了派生存款。其次,国有大型企业技改项目的投入加大,滞留账户的流动资金减少。如林纸集团12万吨技改项目全年累计支出超过2亿元。再次,企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金融部门网络优势,加速了资金调度,减少了账户存款。二是地下六合彩非法活动分流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存款增长差异,除受城乡居民季节性收入、支出和非典疫情的影响及谣传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存款下降(本年度外币存款下降150.6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0.12亿元)外,地下六合彩猖獗是影响储蓄存款正常增长的最大因素。

二,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的紧迫感增强。全市金融部门面临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开始积极、主动地在竞争市场中找寻经济金融双赢的切入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一是经营理念创新。金融部门改变财神爷形象,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面向客户实行差异化服务,面向市场实行专业化服务,面向经营实行效率化服务。二是金融业务创新。针对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办承兑汇票、贴现、担保、打包、押汇、信用证、保函等多种信用业务。年内,全市商业银行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6亿元,增长28.6%。三是信贷方式创新。如推广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对住房贷款实行项目化管理;以“金融超市”为载体营销个人贷款;以“三方协议”(生产商、销售商、银行)发放流通领域贷款等。四是服务方式创新。利用银行接触面广、信息来源多和人才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分析、信息咨询、营销策略、技术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知识等量体裁衣式服务。

三,金融服务重点突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加大。一是增加信贷投放量。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报表数为245.33亿元,比年初增加19.6 亿元,若加上省级金融机构对岳阳直贷(不含垄断行业和中央企业的贷款权上划情况),实际发放货币贷款净增额约26.6亿元,比年初增长11.8%。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贷款主要向大、中型重点企业、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房地产行业及文教卫系统倾斜。据中国人民银行岳阳中心支行(以下简易称人行市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岳阳信贷总量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且岳阳企业融资对金融部门的依赖度非常大。至6月底,岳阳市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股票发行、引进外资等方式累计融资约385亿元,其中银行融资占82%。另据人行市中心支行监测的19 户工业企业融资情况表明,这些企业的负债总额中,银行借款占62%。二是充分利用“核呆”政策支持国企改制。全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金融“核呆”政策,组织专人上报核销呆账贷款的资料,共为改制国有企业核销呆账贷款2.23亿元(未包括农发行的核呆情况)。

四,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金融机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岳阳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环境得到改善。金融机构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在注重新增信贷投放质量、积极开展贷款营销的同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贷款,核销无法收回的呆账贷款,“降比增效”工作成效明显。至年末,各项不良贷款余额为54.6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84%,比上年减少4.25亿元,下降7.21个百分点。商业性金融机构实现“五赢二减亏”的状况,为近年来最好的局面,其中建设银行岳阳市分行(以下简称市建行)、工商银行岳阳市分行(以下简称市工行)、中国银行岳阳分行(以下简称市中行)、交通银行岳阳分行(以下简称市交行)和岳阳市商业银行分别实现盈利0.74亿元、0.41亿元、0.21亿元、0.29亿元和0.02亿元;市农业银行岳阳市信用社分别减亏0.4亿元和0.24亿元。

五,保险市场快速发展,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至年底,全市保险经营主体由8家增至10家,新增天安财险公司和泰康寿险公司。全年完成保费收入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亿元,增长16.7%,比全省平均增幅慢4.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业务收入5.49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 77.87%,比上年同期增加11.83%;财险保费收入1.56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22.13%,比上年同期减少3%,比全省的增幅慢11.1个百分点。财险业务收缩的主要原因:一是各保险机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放弃了一些盈利性低、风险较高的保险业务。二是一些大公司的保险业务统一由其总公司与省级保险机构直接办理。寿险全年保险赔付和给付1.75亿元,同比增加5.8%,为岳阳市经济平稳发展分散了风险,提供了经济补偿。年末,全市保险密度为人均 134元,比上年同期的121元增加13元,比湖南省人均水平低21元。保险深度为1.42%,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2 个百分点。

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看,仍存在一些不利于信贷安全的因素:一是企业信用意识不强,银行依法收贷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慢;三是中介机构运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有的中介机构在企业验资、财务报表审计等方面出据虚假报告。另外,许多地方的房产、土地评估、鉴证只能到有权部门指定的中介机构办理,且这些中介机构收费较高,有的甚至高于银行贷款利息水平。

从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体制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刚性制约与县域中、小企业需求灵活、务实的信贷营销策略不相适应。

从金融部门注重经济效益性来看,存在着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信贷资源按效益原则市场化配置的背景下,资金流向的 “洼地效应”和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县域特别是乡镇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不良信贷资产质量的区域分布呈 “金字塔”型结构,即越基层不良贷款占比越高,越往上不良贷款占比越低,县域经济因此而陷入贷款投入越来越少,不良贷款越来越难以盘活的恶性循环之中。据金融部门统计,岳阳市累计剥离不良贷款50.235亿元。其中:市(区)24.3069亿元,占48.4%;县域25.9281亿元,占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