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7 12:00

    2005年,岳阳市水产业围绕产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着力发展现代渔业,全年水产品产量36.03万吨,名特优水产品13.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3%、53%。实现渔业产值27.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
    一、池塘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池塘养殖面积3.2万公顷,池塘养殖产量达到21.5万吨,平均每亩年产量450公斤,华容、湘阴县亩均单产突破 500公斤,部分池塘采用合理搭配,轮捕、轮放,产量突破1000公斤。池塘渔业不仅在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上为水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在高效渔业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品种结构由鲢、鳙、草、青、鲤鱼等常见品种发展到以湘云鲫、湘云鲤为主的优质鲫鲤系列及鳜鱼、鲴类、鱼白类、南方大口鲶、乌鳢、黄颡等 30多个品种。由于大力推广种草养鱼和鱼—猪、鱼—鸭、鱼—蚌等池塘综合养殖技术,充分利用水陆资源,进行多层次立体开发,形成以鱼为主,鱼、畜、禽、果、沼综合利用的池塘人工复合生产系统,挖掘了池塘生产潜力,提高了物质能量转换率,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二、大中水域加快开发。全市共有湖泊养鱼面积2.1万公顷,水库养鱼面积1.3万公顷,湖泊、水库水产品亩均单产达到55公斤~110公斤。在各级政府一系列开发政策的鼓励下,各种开发形式应运而生,招商引资、股份经营、租赁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大水面养殖资金少、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全市共引进开发资金1.2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三网渔业技术,人工放流增养殖技术等多功能综合开发技术得到利用和推广。云溪区白泥湖引进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入股开发,采用围栏、网箱养蟹技术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万亩水面全年创产值1000万余元,获利税300万元以上,是开发前的10倍。该公司入股湘阴鹤龙湖开发,产商品蟹90吨,产值550万元。
    三、名特水产一枝独秀。名特水产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经过近几年政府牵动、市场推动和引资拉动,已成为全市渔业经济的主力。全市名特水产品总产量增加比例为近年最高,产值占整个渔业产值的60%。全市以临湘、华容、湘阴县(市)为主的网箱养鳝达到19万口,鳝鱼产量近万吨;以华容、湘阴、岳阳县为主的珍珠吊养面积达5150公顷,吊养珍珠蚌6987万个;以华容、云溪、湘阴县(区)为主的河蟹养殖带养蟹面积达1.23万公顷,产商品蟹1500余吨;以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建新农场为主的乌鳢、大口鲶、鳜鱼、优质鲫鱼养殖片养殖面积达3.33万公顷,生产名贵鱼9万多吨。湘阴县作为全省惟一的名特水产养殖示范县,新建了以鹤龙湖、柳潭、鼻湖、来仪湖为中心的4个名特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该县农民周迎春发展黄颡养殖、珍珠吊养,获纯利80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民从事名特水产养殖,促进养殖致富。
    四、流通加工不断搞活。近年来,职能部门不断转变观念,改革渔业管理体制,大力兴办流通加工企业,全市流通加工企业达50家,水产品专业市场5 个,初步形成市(县)、区联动,国有、集体、民营一齐上的流通服务网络。由农业部授牌的洞庭水产品批发市场总投资达4800万元,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鲜鱼交易门面144个,干货交易大厅3个(3000平方米),年交易量达6万余吨,交易额6.2亿元。年内该市场引进虾、小鱼、鲢鱼3个加工项目,投资共达1500万元。配套建设的渔港码头,为长江流域9省56县3000多艘渔船停泊、交易提供方便。
    五、渔业管理逐步规范。一是水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至年底,全市有5.79万公顷水面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并有以临湘市、岳阳县、湘阴县、建新农场为主的黄鳝、鳙、草、鳊、鲫、甲鱼等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铁山水库的铁山鱼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优化了全市水产品品质。由农业部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48万元,共投资198万元的渔业检测中心通过部、省验收,已投入使用,为市民吃上放心水产品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全面实施。全市共有5万公顷水面获准颁发养殖证,华容、湘阴、屈原等县(区)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华容县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养殖证制度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三是水产苗种生产基本规范。全市70家苗种生产单位,有53家通过苗种生产验收发证。
    


 

    铁山水库鲜鱼捕获
    (柳朝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