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增强四种理念 推进“四新”建设 加速汨罗富民强市新跨越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6 12:00

近 年来,汨罗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打响循环经济、龙舟文化两张品牌,切实推进大办工业、招商引资、向上争项目三项工作,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城市 化、新农村建设,市域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GDP 102.8亿元,比2007年增长17%;人均GDP 16514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增长30.8%;人均财政总收入1285元,增长28.1%;全口径税收收入5.4334亿元,占财政 总收入比重达67.9%。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13515元,增长27.4%;农民人均纯收入5134.4元,增长2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为5.8%,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为35.7%,森林总蓄积量增长率为0.35%;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强县行列。

一、增强四种理念,加速富民强市进程

1. 增强“弯道超车”理念,提振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行业振兴计划”,支持再生资源、碳素制品等八大优势产业化危为机,逆市而上。一是“强心”。2008年年 初,出台《汨罗市加快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每年设奖1000万元,激励一切创业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9月,召开抓工业促 发展增税收工作大会,组织28名市级领导、218名市直机关干部,开展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推动园区“二次创业”。2009年来,扎实开展“帮企业优 服务促发展”行动,组织1000名干部,深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解难题、抓协调、促生产。二是“输血”。设立1亿元企业技改扩大再生产扶持资 金,设立1亿元企业增值税退库周转金,支持再生资源行业做大做强。市财政贴息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提供周转金3000万元。重奖有贡献的金融机构及其负责 人,争取金融机构放贷2.37亿元。全力支持上市融资,金成实业将在新加坡挂牌,成为汨罗市第二家境外上市公司。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1.36亿元,加强 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三是“减负”。对再生资源利废企业,大幅降低助残金征收比例;对回收企业,提高增值税形成地方财力的奖返比例。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取 消和停止征收1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禁止举办企业不愿参加的赢利性培训班、考察团和评比达标活动。建立“特护制度”,落实“围墙法则”,做到“围墙内的 事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事企业不操心”。在有力措施的刺激下,2008年,汨罗市工业园拓展面积3平方公里,新上企业22家,新增规模企业9家,企业开工 率保持在80%以上,2009年一季度上升到90%。

2. 增强“项目带动”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首要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提升城乡的重要载体,认真组织开展“项 目建设和服务年”活动。一是修路。启动省道201线汨罗段、汨罗江大桥、武广铁路汨罗站建设,硬化通乡通村公路260公里。二是通电。实施“电力三年行计 划”,投产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2座,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变电站1座。三是治水。实施“水利三年行动计划”,整修 全市重点灌渠,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02处。四是环保。建成城市垃圾消纳场一期、排污管网一期工程,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入市建设,城市承载力明显提 升,实现全省甲类卫生城市四连冠。在重点项目带动下,汨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8年达54.8亿元,比2007年增长 62.6%;2009年一季度达6.1亿元,增长54.4%。

3. 增强“以民为本”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改善民生、保障民生。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 偿标准显著提高;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9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大力创建“合格学校”,启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帮助农民全面修复冰 灾倒房。人口计生工作进入全国“优质服务县(市)”行列。特别是针对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努力营造鼓励创业者、宽容失败者的良好氛围,推动全民创业。一是 畅通创业通道,引导回乡创业。认真落实各级促进农民工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有技术、资金、信息和项目的回乡农民工创公司、办企业。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 创业技能。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施阳光工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推出一批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搞种养、开店铺、跑流通,当个体老 板。三是完善就业救助,促进充分就业。开展“春风送岗位行动”,举办3次大规模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残 疾人、农村贫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4. 增强“借船出海”理念,扩大发展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危机,都是大浪淘沙、强弱转势的战略调整期,都是争创优势、扩大优势的发展机遇期。 2008年以来,汨罗市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成功争取城区5个乡镇进入试验区的政策核心区,被定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主要 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屈原文化旅游基地。抢抓全省加速新型城市化的机遇,成功争取成为全省14个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之一,城区建设控制面积扩大到37平方公 里,新增13.9平方公里。抢抓北京奥运会的机遇,成功争取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城市,实现奥运精神和端午龙舟文化的完美结合,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 名城”。抢抓机遇,为汨罗经济社会发展打通了新的上升通道。

二、推进“四新”建设,加速汨罗科学跨越

2009年是汨罗市战胜危机挑战、争创发展优势的关键之年。全市将大力实施“打响两张品牌,推进三项工作,紧跟长望浏宁,进军全省五强”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四新”建设,加速汨罗科学跨越。

一 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保增长,强实力。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科学跨越的第一推动力,主攻循环经济,提升传统产业,千方百计保增长。重点是打 造“一园”、“两廊”、“四中心”、“八大支柱”。“一园”,即建设再生资源二期市场,建好汽车拆解、电子废弃物拆解两大平台,拓展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面 积2平方公里。“两廊”,即国道107线沿线工业走廊和省道201线沿线特色生态农业休闲走廊。“四中心”,即建好湖南省博士后协作研发中心,建设再生资 源电子信息中心、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循环经济试验中心,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向高新化发展。“八大支柱”,即着力提升机械制造、电子电气、碳素稀土、安防设 备、麻石加工、家具用具、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的档次和水平。重中之重是将碳素制品业打造成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二 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壮龙头,创品牌。瞄准长株潭城市群卫星城、环洞庭湖经济圈明星城的“双星”目标,以前瞻视野、时代理念加速新型城市化,打造 宜居宜业的魅力汨罗。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编制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优先编制滨江新区修建性 详规,精心描绘滨水拓城的宏图。二是突出功能完善。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垃圾消纳场。推进汨罗江大桥、省道201线汨罗望城段、武广铁路汨 罗车站、湘江汨罗营田港等重点交通设施建设,加快融入长株潭。三是突出城市经营。开发物流业,激活房地产业,启动建设龙舟文化产业基地,扶持发展文化旅游 业。四是突出管理提升。加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快创建文明卫生城市。

三 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优结构,保协调。继续实施水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主干灌渠整修。大力推进“电力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两个110千伏 变电站建设,率先在岳阳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快镇村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汨罗市“十一五”规划的通乡通村公路硬化任务。规划建设两大岳阳市级新农村建设 示范片,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容量,稳妥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 步理顺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 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社会建设,保生态,促和谐。一方面,建设“两型”社会。牢固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的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入开展“国土规划整治年”活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入开展“河道管理整治年”活动,认真实施“保护汨罗江、保卫母亲河”行动,切 实加强湘江、沅水汨罗段规范管理、科学利用。深入开展“林业三年行动计划”,共建共享绿色家园。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汨罗”。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普高,发 展职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新医改方案,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开展“春风行动”,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关爱困难群众、弱势群 体。创建“平安汨罗”,努力建设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县(市)。

(作者系汨罗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