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机构编制工作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5 12:00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2011年,市委编办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一是调优机构设置。市县两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10多个领域的机构进行优化组合,相关行政管理职能得到有机统一。市本级减少行政机构3个,精简7.9%;县市区减少行政机构25个,精简10.2%。二是理顺职责关系。统筹把握同级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系和市县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界定职能,明确权限责任,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财权、事权、人权的科学匹配。市本级新增强化职能109项,调整划转职能24项,削减职能34项;县市区新增强化职能772项,整合划转职能125项,削减职能165项,较好解决了一批主次不分、关系不顺、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问题。三是提升行政效能。大力推进政企、政事、政社、政府与市场经济组织“四个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减少行政审批12项,在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等25家部门统一设置了行政审批科,将260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做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按照管理、监督和公益服务职能相对分离的原则,推进市县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调整了文化领域事业单位布局,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岳阳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是全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市州。 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出台了《全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组织召开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座谈会,认真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改革工作。各县市区相继召开乡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机构人员编制优化配置】2011年,市委编办继续对县市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控编审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总量净减2527名,其中消化党政机关超编人员326名,连续7年实现“负增长”,有效减轻了人员包袱和财政压力。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进一步修订《岳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科级领导职务名称及科级职数管理办法》,通过抓落实,全市消化超配科级领导干部149名。把空出的编制面向经济发展一线和民生领域倾斜,保障事业发展需要。市直报请市编委批准,发改、水务、交通、建设等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用编203名,招聘经济建设人才;市直教育系统用编153名、卫生系统用编200名,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用编进人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编尽其用”。克服各种阻力,跨层级、跨行业、跨单位调整机构编制资源,调有余补不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市公安局联动,从机关向40个城区派出所下调警力177名,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压力;与市教育局协作,从超编超结构学校向薄弱学校调整教师编制40名,初步化解市直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会同市纪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进一步修订公务用车编制标准,重新核定553家市直单位的车辆编制;严格公务车辆用编审批,市直全年处置公务用车102台,批准购买74台,公车总量较上年度净减28台,节省车辆购置费500多万元。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2011年为全市机构编制督查年,市委编办开展建章立制、法规学习培训、专项督查、整改复查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取得较好成效。对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查出违规设置调整机构、超职数配备科级领导干部和混编混岗等同类问题27个,通过下发整改通知、冻结机构编制事项、停发违规借调人员工资等措施,各类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全市清理清退借调、临雇人员567名,规范“三性”人员用工382名,清理“吃空饷”人员340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严华代表市编委对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的机构编制意识,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2011年,市委编办和下属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市直承担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工程监察、城市公共管理等职能的33家事业单位法人开展履职评估,并逐单位下发评估报告、上门提出整改要求,通过跟踪督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0多个。探索推进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会同组织、审计等部门对市中心血站、市卫生监督中心等4家副处级事业单位和公路、房产等部门下属14家科级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查出各类经济问题30多个,均依法作出妥善处理,取得了监管实效。对全市3375家事业单位法人进行年检,评出合格单位3359家,不合格单位16家,年检合格率达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