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雪山草地忆犹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8 12:00
喻缦云(1903-1994),湖南平江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物资计划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长征开始后,担任红十五军团供给部财政处处长的喻缦云随部队从江西出发,接连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2月初到达湘江。激战湘江后,喻缦云随部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中旬,在四川会理休整后又继续北上。
红军部队在延绵的川西山脉中前进。由于长期的行军跋涉与作战,战士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喻缦云的身体本来十分瘦弱,这时,他的疝气病发作,行军迟缓。为了不致于掉队,他每次出发时坚持走在前面。
一天,他的病情突然加重,疼得昏倒在地。正巧彭德怀路过,见路旁躺着一个人,便叫军团管理科科长唐延杰查问情况。唐延杰走过来,发现是喻缦云,便向彭总报告。彭总立即令唐延杰找一匹马来。当时马很紧张,唐延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一匹瘦马,还没有马鞍。他将喻缦云扶上马背,就这样慢慢地走了一天才赶上部队。
过了金沙江,部队继续北进。当时天气十分闷热,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家就像在火炉中前进。身体虚弱的喻缦云大汗淋漓,汗水将眼睛渍得生疼,喉咙干得冒青烟。大约走了五六天后,快接近雪山,天气猛然变冷,只见乌云骤起,一会儿便下起了鹅毛大雪。抬头望去,山峰上白雪皑皑,仿佛来到冰雪世界。
登上雪山,犀利的山风呼啸,卷着冰渣、雪片,打在战士们的脸上,像针扎、刀割一样疼,有的病号披着的毯子、裹着的雨衣也被无情的寒风撕破或卷走,有的稍不留神,连人带物一齐被卷下山去。
喻缦云咬紧牙关顶风冒雪往上攀登,有时要靠战友的搀扶才能一步一步向上挪动。他十分虚弱,又冷又饿又累,头昏眼花,浑身颤抖,不小心跌倒后几次挣扎也没有能够站立起来。战友见了,便找来一根木棍给他,他撑着木棍,拼命往山上爬。登上山顶,风雪更大,空气稀薄,喻缦云更加支持不住。他硬撑着连滚带爬滑下了山。
部队到达黑水芦花时,彭德怀军团长发现河边岩石上布满白点点,他尝了一下有点咸味,立即召集各团供给处长组织熬盐。当时,部队根本没盐吃,总供给部派喻缦云当“熬盐官”,由各连派司务长或上士带两名战士到总部驻地河边煮盐。怎样熬盐呢?喻缦云当时根本不懂。他就按彭军团长说的,把河边结有白霜的石头打碎成小石子,放在锅里熬,水快熬干了,把石头捞出来,再熬干就成了硝盐。好在喇嘛庙内有很多铁锅和木柴,就这样一锅接一锅地熬,夜以继日地干。喻缦云大约熬了七八天盐,直到部队要行动了才告结束。参加熬盐的每个连队都分得十几斤又咸又苦的硝盐。这些硝盐虽然有些苦,但总比淡水煮野菜好吃。除此之外,喻缦云每天还到处搜集当地出产的甜菜,用它们来熬糖, 改善了同志们的营养,多少补充了战士们的体力。为了搞粮食,喻缦云还经常和战友们一道冒着生命危险,到远离驻地的地方去找山药蛋。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在芦山一个大祠堂里留了几十头牦牛和不少藏族群众用羊毛织的布,这些毛布可以给大部分人员缝个背心御寒,后来过草地时起了很大作用。
长征中,特别是过雪山草地时,部队全都轻装,穿的只有一身换洗衣服,其他就是一条毯子或夹被、一块油布、一个挂包、一袋干粮。到了宿营地,找一些干草一铺,垫上油布,夹被一盖就睡觉了。此外,还有一个脸盆,烧水做饭、洗脸、洗脚、擦身全用它;一个茶缸用来漱口、装饭和烧水,真是一物多用。在长途行军中,东西多了背不动,掉了队就有生命危险,卫生条件等都顾不上了,能跟上部队就是幸事。
喻缦云亲属七人参加红军,走出草地时,仅剩下他和喻楚杰两人。1993年,他写了一首七律《忆参军六十年》:“革命春雷卷风雪,同仇敌忾去参军。亲属七人离故土,暑去寒来六十春。南征北战奔腾急,雪山草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