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任弼时的长征故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8 12:00

任弼时(1904-1950),湖南汨罗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一起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作坚决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抵达陕北时,由红二、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的红二方面军仍保存一万余人,是三大主力中减员最少的一支队伍,被毛主席称赞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骨肉别离

    任弼时和陈琮英是患难与共的模范夫妻,他们一起长征,一起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湘中去发展游击战争。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随军团西征,陈琮英作为机要员随军行动。这时,任弼时和陈琮英的孩子湘赣才三个月大,万不得已,他们只能把湘赣寄养在老乡家里。尽管他们心里实在是不舍,因为在此之前,1928年任弼时在安徽被捕时,陈琮英抱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苏明去营救途中,孩子不幸患肺炎夭折。任弼时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开导陈琮英说:“与其让孩子一路受折腾,不如托给老乡,等以后环境好转了,咱们再设法把孩子领回来。”在部队西征出发的前夕,他们无奈地将孩子托付给了老乡。

    这一走,他们再也没有看到湘赣,解放后,虽经多方查找,至今没有下落。对此,陈琮英常说:“为了使劳动人民的孩子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共产党人应当牺牲个人利益,这个道理我明白。”

      

    带病西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电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创立新根据地,并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同时,党中央指派任弼时为中央代表随军西征。1934年9月,红六军团渡过湘江,进入贵州苗岭地区。

    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得了很重的疟疾,脸色蜡黄,常常满身虚汗,发烧时,头和手脚都肿起来,但他从没哼过一声,仍然坚持指挥西征中的重大战斗行动。部队在贵州期间,红军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常常饿着肚子行军打仗,更别说吃药看病。任弼时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照常和萧克军团长、王震政委一起研究战局,安排部队的工作。战士们见他病得厉害,给他扎了一副担架,让他躺上去,他总是说“不用,不用”,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手拄着木棍,率领全军前进。在西征途中,任弼时虽然重病在身,还时刻不忘调查研究和做群众工作。部队每到一地,他总是派人把老乡找来,了解人民的生活疾苦,  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有一次,他和一个老大爷谈话,亲切的话语竟感动得老大爷泪流满面。

      

    坚决抵制分裂

    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张国焘对二方面军极尽拉拢离间之能事,他向二方面军派遣“工作团”,提出要召开联席会议,强迫红二方面军的一些领导干部跟他走,甚至企图采取撤换红二方面军干部等手段,妄图将红二方面军置于其控制之下。任弼时从朱德那里得知张国焘坚持南下,自立伪中央,把持红军司令部,隔断中央与红二方面军的联系等阴谋活动后,非常气愤,立即将这些情况告诉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人,我坚定表示:“我不同意张国焘的那一套。”贺龙等人也坚决表示赞同任弼时的立场。在同张国焘的错误行为斗争的同时,任弼时做了许多工作。他曾同四方面军的干部傅钟等彻夜长谈,还应邀向红四方面军作报告。对于被张国焘关押隔离的干部,他想方设法进行解救。这样不仅使张国焘对二方面军的阴谋无法得逞,而且增加了四方面军指战员抵制张国焘错误领导的决心。

      

    草地故事会

    任弼时在长征中,不管碰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能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谆谆的言语,娓娓动听的故事,激励战士们克服困难,坚持北上。1936年7月中旬,红二方面军踏上艰苦的草地征程,部队晚上宿营的时候,任弼时同志的篝火旁总是密密麻麻围满了人。战士们虽然肚子里装的是野菜、树皮汤,但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听任弼时操着湖南口音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讲井冈山斗争的故事。一天晚上,部队在草地宿营后,任弼时又给大家讲起太平天国杰出将领李秀成的故事。他说:“当曾国藩带领几十万湘军包围南京后,南京供应断绝。李秀成率部在南京与清军大战40余天,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但不管怎样困难,李秀成还是带着队伍誓死抵抗,他们把能吃的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最后不得不烧牛皮充饥。后来南京被敌人攻破,李秀成被曾国藩杀了。”

    一个战士焦急地问道:“那不完了吗?”

    “没有!”任弼时提高嗓门说:“人民是永远记着太平军的。太平天国的革命种子撒遍大江南北,不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生长起新的革命力量,与统治阶级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他们不会完的。我们不就是在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吗?不过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革命不会失败,一定成功,我们一定能够渡过这一关。走出了草地,我们的境况就会根本改变……”

    围在篝火边的红军战士,好些天都没吃到过粮食,再加上天天行军,十分疲劳。但听了任弼时的话,他们一个个信心百倍,精神倍增。

      

    一个新生命

    1936年,任弼时率部队艰难地行进在四川阿坝草地上,他的夫人陈琮英当时已是十月怀胎。

    8月的一天,担任机要秘书的陈琮英感到快要分娩了,急忙跑到附近一家藏民的阁楼前。当时藏民的阁楼上面住人,下面是羊圈,有一个楼梯,很窄,一般人都不好爬,她更爬不上去,就在羊圈铺了块油布,把孩子生下来了,接生的是傅连暲医生。

    任弼时夫妇非常高兴,因为当时红军正在长途跋涉中,所以他们给女儿起名远征。可是他们只顾高兴,竟然忘记了女儿是8月的哪一天出生的。

    陈琮英生下孩子后,没顾上休息就赶去工作,忙着接收机要电报。母亲没有奶水,孩子说不定会饿死。还是朱德总司令在草地上一条水沟里钓起了几条鱼,炖成鱼汤给陈琮英喝,远征才有了奶水喝。这段草地传奇一时传为佳话。

    行军途中,远征本来是要寄养的,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在长征前18天出生,说好寄养在一个老乡家里,结果出发前发现老乡门上一把锁,没人,只好背着孩子走了。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之前把湘赣寄养在当地,就让陈琮英很是牵挂,远征这才被带上跟着长征。长大后远征还跟父亲开玩笑:“你挺好的嘛,没把我扔那儿,不然我现在肯定就是藏族姑娘了。”任弼时说:“别谢我了,你得好好感谢你贺伯伯,他们家那个要是扔在路上,你也得扔在路上了。”

    任远征回忆说,是红军战士轮流把她背到了延安。后来,由于抗战紧张,她被送回湖南老家。抗战胜利后,父母又将她接回延安上小学。

      

    吃“牛肉”记

    任弼时在红二、六军团,既是中央代表,又是军团主要负责人,但他从不以领导者自居,处处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志们睡稻草,他也睡稻草;大家挨饿受冻,他也同样挨饿受冻。当大家休息了,他经常得不到休息,还要忙着了解部队行军作战的情况,和其他领导一起部署下一步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爬雪山的时候,他自己身体很差,却把马让出来,用于往返抢救受伤和体弱生病的干部战士。当时他30多岁,但身体虚弱,经常生病,看上去像50多岁的人,可他心里始终想着部队和战士。寒冷的下雨天,他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盖在伤员吴昆身上。警卫员刘永珍病了,他把仅有的一颗药丸给小刘服用。红二、六军团过草地的时候,一连走了十几天,粮食没有了,野菜也挖不到了。一天,警卫员正发愁找不到可食的东西给首长做饭。任弼时随手从草地上拔起一把草,乐呵呵地说:“野草甜,野草香,红军粮食满山岗。这不就是吃的吗?”

    警卫员说:“草不能吃。”

    任弼时略一思索,一眼看见警卫员身上的牛皮手枪背带,便乐了,说:“快把皮带解下来,这个加工一下可以吃呀!”任弼时让警卫员找来一把小刀,一人扯住皮带一头,一寸一块,第一次割了8块。任弼时点起火,把牛皮扔进火堆里烧了起来。当牛皮烧得见焦时,他就很有经验地把皮面上的黑焦糊刮掉,再把牛皮放到水里煮。这东西是煮不烂的。煮了一个多小时,任弼时幽默地说:“可以了,咱们吃牛肉吧。”便带头夹起一块吃起来,一面“咯吱咯吱”嚼着,一面风趣地说:“这东西很有味道。”

    这时,贺龙、关向应正好路过,也各自夹起一块尝了尝,连声说:“这比野菜强。你们真有办法。”于是,军团首长号召部队吃牛皮带,以解决部队的粮荒。即使这样,任弼时还不忘嘱咐一句:“牛皮带也不多,大家要有计划地吃,节约地吃,离走出草地还有好几天呢。”

    任弼时当时有两条牛皮带,最后吃得只剩半条,他在这条未吃完的皮带上用钢笔写下一行字:“越吃越健康,将革命进行到底!”现在,这半条牛皮带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