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文化繁荣精彩纷呈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6-24 12:00

在古代,岳阳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波峰期:第一个波峰期奠定了“蓝墨水的上游”的文化根基;第二个波峰期是诗词歌赋鼎盛,奠定了“忧乐”文化的至高境界。在现代,岳阳的文化资源遗存:无形的人文资源,有形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这三大文化板块互相衬托、互相作用,让名楼、名水、名山、名村、名人品牌独具代表性文化;让文坛“岳家军”精品迭出,威震四方;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一片莺歌燕舞。

(一)人文胜地谱华章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绩斐然。岳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始于岳阳楼,兴于岳阳楼。1983年,岳阳市刚升格,中央就送来春风,拨专款对岳阳楼大修,“重塑金身”“整旧如旧”的这一文化工程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19845月,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2010年,岳阳楼君山岛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随着岳阳楼新景区新扩展开发,岳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兴盛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19941月,岳阳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湖南14个市州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是荣誉,也是责任。引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岳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文化建设置身于“国家级”层面,赋予岳阳历史文化以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让历史文化转化为岳阳城市的人文之光。2006年,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截至20135月,全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67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20多家,馆藏文物3万余件;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岳阳县张谷英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临湘市聂市镇、汨罗市长乐镇)。

“端午习俗”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名录。20099月,包括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在内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市、县两级都已建立非遗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和专家评审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落实专项经费,制定保护规划,基本建立非遗保护长效机制。岳阳巴陵戏、岳阳花鼓戏、平江九龙舞等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华容夹叶点子、洞庭渔歌、平江花灯戏等9项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云山高腔、临湘天狮、汨罗饮茶习俗等20项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全市有4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市文物部门加强龙窖山瑶胞遗址、罗子国城遗址、车轱山遗址等遗址保护整理,精心做好岳阳楼、岳阳文庙、屈子祠、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等“国保”“省保”单位和左宗棠、郭嵩焘等近现代名人故居、故里保护工作。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充实博物馆馆藏。研究制定地方文物保护文件,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区街和老字号店铺的文化底蕴,挖掘巴陵戏、洞庭渔歌、九龙舞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汴河街地方戏会、长乐故事会、洞庭赛歌会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1999年,7个乡被省文化厅授予艺术之乡称号,2011年,平江县伍市镇等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近年,初步建立市县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民间艺术得到有效利用和弘扬,有力促进了岳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201111月,省政府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阳市有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等25处遗址进入省报系列。2013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阳慈氏塔、三战三捷石刻、湘阴文庙等11处不可移动的文物榜上有名。岳阳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又添新成员。

由于岳阳处于南来北往的位置和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人文资源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30年来,岳阳不断地开发、保护、传承、发展,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五大文化品牌: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忧乐文化,以君山岛为代表的爱情文化,以汨罗江为代表的龙舟文化,以洞庭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任弼时纪念馆、平江起义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五大文化品牌互相映衬,俱著声名,构成了岳阳文化优美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人文山水画卷。

红色文化展现勃勃生机。岳阳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岳阳约有30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册革命烈士近3万人。涌现出了任弼时、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苏振华、张震、傅秋涛等60位开国将军,其中平江籍有52位,平江因此成为全国四大将军县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王震、周逸群、蔡协民等革命先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这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它铭刻着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和开发,各县还兴建了一些新的纪念设施。

2000 4月,任弼时纪念馆落成,2007年,平江烈士陵园重修,22位平江籍将军和3位副部级干部骨灰回乡安放。2010年,岳阳市党史部门组建队伍,用3年时间开展了对全市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共收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革命遗址169处(含其他遗址15处,已毁遗址5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0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3处。

20世纪80年代起,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快开发红色旅游。1987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奠基;19894月,任弼时铜像揭幕,1990年彭德怀铜像揭幕典礼在平江县隆重举行。市县旅游部门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发掘红色旅游内涵,举办大型红色旅游活动,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产业体系,推进红色旅游由单一的参观旅游向参观与体验、娱乐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转变,为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经济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径。

岳阳红色旅游资源内涵品位高、赋存形式多、体量规模大。目前,全市共有任弼时故居、平江起义旧址及纪念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天岳关抗日战场旧址、何长工故居、陈毅安纪念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等红色旅游资源120处。2004年,岳阳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典景区。任弼时故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江起义旧址及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市委、市政府出台《岳阳市旅游资源整合方案》,提出着力打造红色生态特色旅游品牌和建设“将军之乡”旅游板块。注重旅游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市政基础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将红色旅游规划纳入《岳阳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红色旅游项目在土地利用、贷款利率、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扶持。全面加快各类红色旅游规划编制,近5年来,全市先后高标准编制了21个红色旅游景区点规划。

2008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在岳阳开幕,在全国取得轰动性效果;同年,任弼时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正式免费开放,纪念平江起义80周年活动也隆重举办,加之平江起义纪念馆新馆、中共平江县委旧址开馆,红色旅游文化持续升温,方兴未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者的目的地。

2009年,市委、市政府注资5000万元成立岳阳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面开展旅游融资,加快红色产品建设。平江县筹资成立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湖南石燕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整体开发石牛寨,总投资达2亿元,将石牛寨打造成集自然观光、红色体验、户外拓展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精品景区。华容县筹集资金 4000万元,建成华容革命博物馆,新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战地医院、雷打岩、界子口、白果树等景点。还挖掘整理湘北抗日会战历史文化,依托红色文化基地发展红色文化。

近年,市县旅游部门积极组织“岳阳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暨激情驾越岳阳”“举红色旗、走红色路、做红色人”万名学生游平江、“忆传统、思未来、做革命接班人”万名中小学生牵手华容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活动,发挥红色旅游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岳阳旅游的人气和品位。2010年,岳阳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386.1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收入2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32.6%,红色旅游收入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岳阳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

奥运圣火辉耀巴陵。20084月,成立岳阳市实施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组委会,市委副书记盛荣华任组委会主任,组委会下设综合协调等7个工作组。全市组织开展万人长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大型活动,全市“志愿奥运、文明岳阳”青年志愿者行动、迎奥运公交客运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迎“奥运圣火、当文明市民”十万市民签名活动,文明有序观看圣火传递倡议书、市组委会领导答记者问等宣传活动,着力营造岳阳人民喜迎奥运、参与奥运、支持奥运的浓厚氛围。63日,岳阳城人潮涌动,激情澎湃,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岳阳接力活动在岳阳楼前拉开序幕。首棒火炬手为中科院院士袁隆平,从岳阳楼前出发,经瞻岳门、洞庭北路转场至岳阳大道,经市政协、市人大、花板桥、市政府、市检察院、市委、市体育馆、南湖广场,1505分转场至汨罗市,沿汨罗江大道,最后抵达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圣火相传205名火炬手,行程11.8公里。最后一棒火炬手甘霖副省长,在现场数千观众见证下点燃圣火盆。随后举行庆典仪式,北京奥组委官员向岳阳市赠送火炬,并颁发奥运火炬传递城市纪念证书,市长黄兰香致辞并接受。火炬途经之处,成千上万市民夹道欢迎,文明有序;人们挥舞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高呼“中国加油!”“北京加油!”“汶川加油!”的口号,打出弘扬奥运精神、支援灾区人民、传递奥运圣火、共建和谐岳阳等横幅,表达岳阳人民对北京奥运的祝福,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厚谊。火炬传递活动期间,岳阳市接纳1400多人的北京奥组委运行团队、省领导、省组委会成员、火炬手、护跑手及新闻记者,组织60多个部门单位,2万多名干部,8000多名武警、干警,500多名志愿者和50多万群众参与。因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宣传热烈和谐、交通安全顺畅、医疗保障有力、电力充足稳定、通讯畅通无阻、接待宾至如归、安保万无一失,取得圆满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岳阳人民热爱奥运的热情,提升了岳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副主任林晓华评价为“岳阳是火炬传递活动开始以来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和谐之旅,也是一次充满温馨的爱心之旅”“实现了隆重热烈与文明安全的完美结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124家媒体刊播岳阳奥运火炬传递的新闻1200多条,现场采访火炬手60多人次,中央、省电视台及电台现场直播近8小时,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岳阳。

文化基础设施拓展提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是岳阳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之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这一物质基础作保障。历届市委、市政府深知这一点,从落架大修的岳阳楼吹响了拓展提质文化基础设施的冲锋号。岳阳市升格后,文化设施匮乏,只有陈旧的电影院和剧院、狭小的新华书店、用办公楼代替的博物馆等。这些简陋文化设施,配不上地级岳阳市的背景和底色,承载不起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不能让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昂扬向上。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市影剧院、云梦剧院、天岳山电影院进行维修改造;建起市广电中心、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报社大楼、市文联综合大楼,建成金鹗书院、市博物馆新馆,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建设年年得到加强。

——1985年底,在南湖大道与金鹗西路交汇处建设岳阳市体育馆,占地2.24公顷,198811月建成投入使用。体育馆总体建筑面积8397.84平方米,室内可容纳观众4500人,可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体操等其他项目的体育比赛。先后承担了全国男女篮球比赛4次,全国男女柔道冠军赛1次,全国跆拳道比赛1次。

——1996年,选择南湖之滨的风景区建岳阳市博物馆,1998年底竣工,博物馆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65平方米,有展厅、大厅、库房、监控室等。至2012年,市博物馆陈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岳阳地方工业品展览》《岳阳古代文明展览》《岳阳民俗文化展》等,接待观众上百万人次。

——2008年建成的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集会议、演艺、展览于一体,成为城市新地标乃至湖南省标志性文化建筑。至2012年,共举办文艺演出200多场、会议251场、展览102场,接待外商贵宾458批次,成为岳阳人重大节庆活动和欣赏高雅艺术的首选之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兴影剧院、美术馆、艺术机构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纷然涌现。30年来,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岳阳日报》新报社大楼正式运营。全市共有广播电视站105个,无线发射台站10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8%,“十一五”期间完成516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建成岳阳市广播电视监听监看和安全播出指挥中心。市图书馆争取馆舍新建国家项目资金3040万元,选址螺蛳岛,正加快启动这一项目。中国洞庭湖博物馆通过规划,计划建成中国湖泊第一馆。市体育馆新馆、游泳馆主体建筑完工,年底竣工开放。各地扩大农村体育健身场工程建设,全市申报1198个新建设点,已完成48个。岳阳市新档案馆正在建设中。2012年底,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纪念)馆10个,文化馆(群艺馆)10个,美术馆3个,城市数字影院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631个,农家书屋3460个,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精品迭出岳家军

文化艺术创作日益繁荣。20世纪70年代,岳阳的文艺创作已形成阵势。80年代~90年代,岳阳的文学艺术开始进入辉煌时期。文坛“岳家军”硕果累累,名振四方,从小说、诗歌、散文到戏剧、绘画、摄影、书法、舞蹈、文艺评论,都有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性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19887月,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授奖大会在岳阳举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副主席胡可、省政协主席刘正等领导和全国知名专家出席。岳阳戏剧创作和演出自此连续获大奖,声名鹤起。19831990年,现代戏《八品官》、新编历史剧《喜脉案》《曹操与杨修》、现代戏《镇长吃的农村粮》在全国第二届至五届剧本评选中连获优秀剧本奖,在剧坛传为佳话,被全国文艺界誉为戏剧“岳家军”。

自中宣部1992年组织评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始,岳阳市积极参选“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题材新颖、思想深刻、导向正确、艺术精湛、影响广泛的好作品,带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戏剧《将军谣》1992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剧本奖,电视剧《名将段德昌》1995年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1996年,电视剧《回家》连获全国、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巴陵戏《弃花翎》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曲奖。之后,花鼓戏《市长夫人》《赵乡长转圈》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老骆轶事》《平民领袖》及花灯戏《金凤凰》获省“五个一工程”戏剧奖。彭见明的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1983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题材拍成电影。翁新华的长篇小说《痴虎三部曲》,1998年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还有许多文艺作品多次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剧协等全国、全省文艺大奖。1988年,陈亚先创作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获“曹禺文学奖”“程长庚金奖”“中国戏剧协会金奖”和文化部优秀剧本奖,《将军谣》在湖南新剧目演出中获最佳剧目奖,《市长夫人》获“田汉大奖”,《老骆轶事》获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优秀奖,巴陵戏《弃花翎》应邀晋京演出并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胡马啸》获“天下第一团”美誉,《今上岳阳楼》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花鼓小戏《情歌》《补票》《卖瓜》《春雨》《今天有客来》和舞蹈《踏水谣》等均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现代花鼓戏《平民领袖》获“田汉大奖”后晋京演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110月,岳阳父女剧作家郑邦南、郑玲创作的大型戏曲《善恶有报》、多场次话剧《背后的箫声》双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和铜奖,成为岳阳实施理论、新闻、文艺、文化产业“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新成果。2006年,市委、市政府倡导成立岳阳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筹集资金奖励文艺制作。20072011年,共进行2次岳阳文学艺术评奖,有9个单位、233名作者的199件作品获奖。此外,还有电视理论片《先导》以及多篇理论文章、图书、歌曲、报告文学、摄影作品等也先后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文艺“岳家军”久盛不衰,多姿多彩,为新时期的文艺百花园和人民群众奉献出了精美的精神食粮。

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以名山、名水、名楼、名文、名人为一体的岳阳,历史底蕴厚重、文化气息浓郁,不断打造文化品牌,挖掘文化内涵,把忧乐文化、端午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推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外宾来访增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国际组织官员、外国政要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界人士连连访岳,岳阳市党政干部和文化、教育、科技界人士相继出访,推动了岳阳的对外文化交流,岳阳文化走向世界。

1985年至今,岳阳市先后与日本沼津市、美国泰特斯威尔市、加拿大卡斯尔加市、保加利亚旧扎果腊市、澳大利亚科克本市等6个国外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1999年,6个友好城市共有37批、489人次到岳阳访问,岳阳市先后有23个团组、111人次赴各友好城市考察学习,在经济、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文化交流方面开展友好往来。近几年来,地方外事活动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20059月,由外交部举办的“中韩知名人士论坛”第五次会议在岳阳举办。200510月,岳阳举办与沼津市结好20周年庆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20009月,汨罗市与日本赤平市结成友好城市,由文化教育交流逐步到科技、经贸的往来。

对外交流关系,除友好城市间往来外,还以岳阳历史研究和全国性会议交流为媒介,不断扩大影响。19926月,举办中国岳阳屈原学术讨论会和首届中国当代诗人节。19936月,举办炎黄文化学术讲座会。1994年,承办全国艺术创作会议和全国散文创作研讨会。19986月,举办岳阳国际龙舟节屈原与楚文化研讨会。199911月,与省社会科学院、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郭嵩焘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56月的屈原与龙舟文化论坛、20127月的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应征论文评审会,这些全国知名的学术性会议,邀请了大批境外国外文化学者前来参与,无形中推进岳阳历史文化开放与对外文化交流。

19865月岳阳文化界人士组成友好书画展览团,在沼津市访问并展出岳阳有代表性书画作品200幅。自此,岳阳文化艺术不断走出去,向世界推介岳阳的地方文化和艺术作品。全市一批美术、摄影作品在全国获奖。文学作品《那山那人那狗》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好评。

随着岳阳地方文化与国外的交流扩大,岳阳市积极承办国外文艺团体来岳演出。2009年,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先后筹办“黄河之声”新春音乐会、“国际滑稽小丑嘉年华”“美非文化之旅”艺术演艺活动。引进阿根廷、几内亚、乌克兰、俄罗斯等6国艺术家来岳举行7场文化交流。2011年,引进朝鲜平壤艺术团访岳、李云迪钢琴演奏会、中美视听交响音乐会、芭蕾舞《天鹅湖》等。2012年,引进举办荷兰玛珰琪弦乐四重奏音乐会、捷克国宝级黑光剧、法国杜姆卡三重奏、法国阿卡迪斯钢琴三重奏音乐会、德国青少年交响音乐会等国际一流音乐会。对外文化的引进与交流,推进了岳阳的对外开放,使岳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为了使文艺“岳家军”不断壮大,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文艺创作队伍的建设,给文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打造文化领军人物,出资金出版优秀作品,筹集奖励基金700万元,设立“岳阳文学艺术奖”。奖励了199件优秀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创作活动,形成了文学、戏剧、影视、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2012年底,市文联有14个文艺家协会,会员近30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80余人,省级会员700余人。全市6县(市)3区均成立文联。20102012年,全市每年创作出版、发表、展演、展出或获奖的文艺作品3000余件。市文联先后于2003年编辑出版《新时期岳阳文学作品精选》(4卷),20102011年编辑出版《岳阳文学艺术作品精选》(10卷),2012年编辑出版《岳阳美术书法摄影画集》等多种大型作品集。

各级文化部门努力打造专业文化队伍。市县宣传部门近年加大文化干部培训、文化经营人才和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力度,配齐乡镇宣传委员和文化专干,支持高校定向培养“文化乡官”“文化村官”,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发挥体制外、行业外文化人才的作用,保护和支持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对剧作、导演、音乐、考古、经营等行业的高端人才,制定特殊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并建立专业文化人才储备库。重视青年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特设岗位津贴,吸引和稳定人才,形成人才洼地效应。

社会科学成果丰硕。全市社会科学工作坚持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突出服务大局,围绕改革开放实践和学科建设,在社科普及、市情对策研究、社科学术活动、学会队伍建设方面卓有成效。

2002年起,每年初拟定《市情对策课题研究指南》,下发重要课题计划的通报,通过招标确定课题及负责人并给予资助。在市“三化”研究、财源建设、招商引资、县域经济、洞庭湖生态环境与岳阳融入长株潭城市群战略等市情重大问题方面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开展系列社科调研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进行市情对策调研,先后出版市情对策研究《崛起谋策》《给力发展》《转型智道》三部书,促进市情对策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20054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明确全市社科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运行机制、工作职能、经费投入和组织领导。社科联工作步入繁荣发展的轨道。

全市学术研究活跃。至2012年底,所属学会召开各种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培训讲座、理论评奖、科普咨询、专业知识竞赛、论坛等学术活动826场次,参与人数12945人次。组织社科骨干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908次,参加人数近6000人次,布置选题100多个,编辑会刊60种。全市社科人员撰写、提交、发表、获奖论文14228篇。编撰出版专著、论文集、工具书、教材、生产资料科普读物资料汇编120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立项课题60个,被上级相关部门采用215件(项)。

1996年后,举办9届岳阳市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出优秀成果 688 项,其中特别奖52项,一等奖 29项,二等奖 107项,三等奖221项,优秀奖296项,组织奖 4 项。2002年至今,先后开展11届社科普及宣传活动,举办社科普及专题报告会、社科普及讲座、社科咨询、演讲会340场,接待法律法规咨询近1000人次,创建岳阳楼区北门社区“和谐宣讲团”、岳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会等2个城市社区社科普及基地。先后创办《民营经济报》《学习与研究》《社科天地》、岳阳社科网等报刊、杂志、网站。

(三)产业市场相辉映

文化体制的改革,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兴旺和文化市场的繁荣。30年来,全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繁荣”这一中心任务,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市场,基本建立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岳阳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起,是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共同加快的产物。近几年来,岳阳影视广播、出版印刷、休闲娱乐、艺术教育、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传播及图书出版等文化行业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文化单位产业意识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成为壮大第三产业的生力军,标志着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兴盛。

早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就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岳阳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建起湘北最大的图书城、汇泽商业广场、岳阳文庙特色文化景区等文化产业实体,但文化产业仍然存在总量小、起点低、规模小、底子薄、条件差等问题。2006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文化繁荣”作为“民本岳阳”的六大强市目标,文化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用“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进一步统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到“文明岳阳”主题建设工程的突出位置,把文化产业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加大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文化产业增加值4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GDP的比重为4.3%。被文化部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战略,并制定文化产业10年发展规划。全市文化产业单位244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62091人,文化经营网点超过1500家。其中网吧1046家,娱乐场所91家,出版社4家,印刷企业26家,国家级风景名胜2家,革命纪念地等169处,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005年,启动洞庭风光带、岳阳楼新景区建设,之后二期和三期工程相继竣工。2008年,市财政对文化、体育、传媒事业支出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龙舟文化产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市广电部门推进数字电视工程,城区大规模网改工程完成后,市区光缆干线网建设以及市数字电视大楼又在筹建中。2011年,《岳阳日报》形成“三报一网”为基础、下辖岳阳日报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岳阳长城传媒有限公司的现代传媒集团发展格局。在加强全市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一批县域文化产业项目多点开花、灿若群星。总投资3000万元的临湘市文汇财富中心竣工,平江县争取资金300万元整修改造杜甫墓祠,投资3000万元修建平江起义馆和汨罗投资4000万元建成任弼时纪念馆,屈子祠一期维修工程投资1700 万元。

近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多元化、时尚化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文化消费能力提升,均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1年,具有重大意义的《岳阳市文化产业五年规划》出台,提出突出一个龙头、推进两翼联动、把握三个导向、挖掘四大品牌、壮大五大产业。“一个龙头”即以岳阳中心城区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两翼联动”即以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带与沿汨罗江文化产业带为两翼,借助联动与辐射效应,盘活带动岳阳整体区域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三个导向”即坚持目标导向、资源导向和问题导向不动摇;“四大品牌”即努力打造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工商文化、生态文化四大知名品牌,“五大产业”即推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博会展、现代传媒、文化体育等五大文化产业强势发展。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企业(单位)2469个,从业人员31156人,总资产达29.53亿元,总产出96亿元,实现税收5.5亿元,营业盈余16.4亿元。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成为推动岳阳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也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

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岳阳文化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比较单一,只有电影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等,新世纪后,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基本形成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图书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古玩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2012年底,有1186家文化经营场所,从业人员1万多人。也初步建立以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岳阳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中进行多方面探索和创新。从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服务效能,减少执法层次,实行同城一支队伍执法,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入手,收编岳阳楼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执法队伍,对城区范围内执法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强化执法实力,提高执法效率。建立了较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在管理模式上寻求创新,形成市场稽查与行政处罚相分离的执法机制,从机制、职能上进行转型发展,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加大要案的查处力度。通过整合资源、部门协作、县区联动等方式,联合县区执法队伍,远赴武汉、南京、西安等地,查处几起一号多刊案和非法贩运黄色光碟案,创造了跨省、跨地区成功查办非法出版物案件的先例。还积极协调公安、国安、电信、岳阳楼区等部门,查禁一批涉嫌有严重政治问题的“违禁类”出版物,得到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的好评。2011815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简报》刊发《湖南岳阳成功处置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案》的经验。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经历了酝酿、探索、创新到全面推进的过程。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调整到体制创新,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深化。

2010年,按照省统一部署,岳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将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出版局三局行政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简称市文广新局),加挂市版权局的牌子。成立后的市文广新局继续推进全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通过改革激发文艺院团活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繁荣了岳阳的演艺市场。

2011年,成立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岳阳市艺术剧院,整合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市巴陵剧团与市花鼓戏剧团进行资源重组,以“巴陵大戏台”“岳阳大舞台”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市文广新局被评为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作为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岳阳市率先完成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公益事业单位改制等工作,并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稳步推进汇泽公司、云梦剧院等文化机构的破产改制,顺应文化体制改革,适应文化市场新形势,培育和组建新的文化艺术业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各市州前列。20114月,岳阳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2010年,庙前街湘北古玩艺术品市场正式开业,成为湘北地区最大的文物交易市场。随后引进湖南蓝猫动漫公司等机构与市职业院校在动漫培训和制作上的合作,引进湖南四强之一的长沙拓肯动漫公司与湘北女校签约成立集产、研、学于一体的岳阳市湘北拓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建设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被省委、省政府列入湖南省标志性文化重大工程。2011年,岳阳湘北新农村数字电影院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展示出岳阳文化体制改革的蓬勃生机与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适应了岳阳文化强市,适应了岳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受到到岳阳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四)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城乡只有电影厅、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和剧院等,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单一。进入新世纪,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日益受到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丰富的县(市)区有博物馆的目标。2007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把文化艺术推向市场,精心打造了“岳州大舞台”“巴陵大戏台”“外来务工者之歌”“社区万家乐”“南湖广场文化活动”等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共举办活动520多场。

市委宣传部牵头,每年组织“五下乡”活动。成为各地文化惠民的一项常规性活动。2012年,免费送戏下乡1151场,送书9528册。市文广新局与各县市服务站、放映队签订“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责任状,将农村公益电影纳入工作考核项目。2011年,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43094场次,城市公益电影放映1088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2012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6679场、城市广场公益电影放映2202场。岳阳湘北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作为全省唯一电影界代表参加全国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之旅”文化惠民启动仪式。同时,扶持民间文艺团体,鼓励群众自办文化,运用当地题材,自编自演,以民间习俗和群众喜爱为目的,积极筹办各种文化活动,使“送文化”变为“种文化”,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群众文化格局。各县(市)区还建起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一批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折射鲜活的文化魅力。遍布城乡的玩龙舞狮、秧歌腰鼓、太极表演、戏剧票友、彩龙船、高跷、花灯等民间表演形式,成为岳阳岁岁年年表达喜庆丰收、生活幸福,且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文艺会所、QQ群体、现代小歌厅和小电影厅等一些新的文化形式兴起,深受群众欢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市到县乡都举行各类群众艺术表演比赛和大型纪念活动。既有连续多年举办的国际龙舟赛事的开幕式演出,国庆、建党主题文艺晚会,有宣传文化部门每年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还有遍布城乡的各类民间歌会、农村艺术节 、群众文艺汇演等。1994年声势浩大的“屈原杯”民间龙舟祭龙活动,2万人参与大游行,沸腾了整个市区。1999年春节前的“洞庭春潮”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在南湖、金鹗山、火车站、岳阳楼四地搭台,分为《南湖迎春》《金鹗展翅》《名城织锦》《古楼放歌》,演出节目60多个,100多个单位参演,演员近万人,一时观众如云,万人空巷,盛况空前。2013年举办首届岳阳市文化艺术节,13天内共举办20项活动、17场文艺表演,有20多万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了一份文化大餐。30年来,岳阳民间文艺组织大放光彩。由退休干部组建的金秋艺术团、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老年合唱团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大奖。2010年,一群平均年龄59岁的广场舞爱好者组建的“君山爱情岛”舞蹈队,将民族舞蹈《水灵灵的爱情岛》带到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并获表演金奖。

除群众性文化艺术演出外,为提高和普及大众艺术修养,提高广大市民艺术鉴赏水平,推出“高雅艺术演出惠民”活动。2012年后,举办中国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黄梅戏《雷雨》和《女驸马》、陈燮阳交响音乐会、广州战士杂技团杂技剧《天鹅湖》等“高雅艺术演出惠民”活动23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举办不同类型的高雅艺术演出,增强了高雅艺术演出的吸引力,有老年观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贵妇还乡》、花鼓戏《喜脉案》、说唱剧《解放》等,有适应青年观众爱好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女子十二乐坊音乐会、魔术歌舞晚会、荷兰玛珰琪弦乐四重奏音乐会、捷克国宝级黑光剧等,还有小朋友们最喜爱的《猪猪侠——魔幻森林》《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文化部门整合各类资源,实行“文企联姻”,资金由政府解决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市场营销一部分,形成高雅艺术演出良性运行机制,实现了高雅艺术的常态化。市场运作降低演出票价,最低仅售30元,让高雅艺术成为大众的消费。并免费邀请特困居民、下岗职工及坚守一线的环卫工人、农民兄弟、现役军人、武警战士、劳模代表等特殊群体观看,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