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在县(市、区)第二轮修志业务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市委史志办第一次召开修志业务专题会。各位主任、局长汇报了第二轮修志进展情况;讨论县(市、区)志篇目设置的基本框架;副调研员杨一九就篇目设计、述体、图照在志书中的运用作了专题发言,副调研员刘桂兰就如何消灭志书中出现的差错作了书面发言。

下面,就县(市、区)第二轮修志需要统一和提出商议的几个业务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 关于县(市)、区志的上限与下限。

凡完成第一轮修志的县(市、区),上限原则上定在1978年,这样对改革开放有一个较完整的记述。个别单位撰稿进度较快,其上限又是接上一届志书的,则要求在总述(概述)、章下无题述中上溯至1978年。对于下限,文字记载要求截止于2005年底,相关领导名录可下延到志书定稿印刷之日。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可视为第一轮修志,完整记述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详今略古,适当上溯。

第二,关于县(市、区)志的框架结构、体例、体裁。

一是志书的基本框架结构。境内首轮县(市)志的框架结构(总述、大事记、附录三部分除外,专指专业志部分),大体上形成两种模式,或按自然、经济、政治、教科文卫、社会(民俗)、人物排列,或以自然、政治、经济、教科文卫、社会(民俗)、人物为序。第二轮县(市)志基本框架结构没有多大变化,在篇目讨论中,各县、市排列是根据当地的情况排列的。我认为排列把握住事以类从、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原则,自然(地理)、人物卷的位置固定为一前一后,各编(卷)可灵活归类,置前置后均可,不强求统一。可突出本地特色、创新排列。

二是志书的体例。首轮志书的编写,基本上采取的是编(卷)、章、节、目体,所以编(卷)、章、节目体被普遍认为是志书的最佳表现形式。第二轮修志开始后,方志界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为编(卷)、章、节、目体不变,这样轻车熟路;一种主张体例创新,采用条目体,因为第二轮修志时间跨度不长,条目体是最佳表现形式。在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我主张采取编(卷)、章、节和条目体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章下或节下直接用条目进行记载,尽量减少节、目、子目竖写层次。有的编、章两个层次分类标目外,好处是直接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某项事物竖写实体目,而这种一级目能将某项事物在断限内的发生、发展及现状完整地记述清楚,无需再设二、三级目,起到开门见山,开篇见事的作用。

三是志书的体裁。从首轮出版的志书来看,基本上由7种体裁构成:述、记、志、传、图、表、录。《岳阳市志》是首轮和第二轮合编,从中借鉴了第一轮志书出版的经验,对于无法设卷、章的部分,采用专记的形式,如将原钱粮湖农场、君山农场、屈原农场、黄盖湖农场作为一个专记来设置记述——国营农场。这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还有两个专记是:长江护岸工程、铁山供水工程。作这种专记处理,我办业务人员研究多次才定下来,出版后业界反映不错。《华容县志》篇目中设置1996、1998抗洪专记不错,突出了湖区特色。所以,在第二轮修志中,我主张设置专记、附记、社会调查等,完善充实志书体裁,把当地有特色的事物、新生事物突出记载。

第三、志书总纂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严把四关,(1)政治关。所有志稿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力求揭示社会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决杜绝政治差错。(2)史料关。所有入志资料必须经过严格考证,任何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伪、冒资料都必须在志稿中剔除。(3)篇目关。各编(卷)、章、节、目或个别章、节采用条目体务必分类得当,体例合理,准确地反映各门类的相互联系及其特色。(4)语言文字关。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语言要朴实、简洁、明快、流畅,杜绝空话、套话。

二是在志书修改和总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下九个方面的差错。根据首轮出版的志书,大多数都存在以下九个方面的硬伤:①缺项;②主要史实漏记或记述不全;③入志资料口径记述范围不统一;④主要历史人物未能入志;⑤引文不准;⑥使用职官、地名、名称不准确;⑦图片的资料性不强;⑧因标点不对,引起歧义。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引用的旧志资料上;⑨引文不标明出处,不说明版本。

最后提几点要求:

一是根据第二轮修志的进展情况,争取每年召开一个业务专题会议,解决县(市)、区志在总纂定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志书质量,争取每一部县(市、区)志打造成精品良志。

二是各单位认真准备,迎接史志工作年终目标考核。

三是各县(市、区)志相互送审并参加评审会议。

四是在2007年适当时间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志书总纂经验,切实搞好县(市)区志总纂,确保志书总纂质量,提升志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