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审稿的“五关”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党史正本是代表执政党自己编纂的官书,权威性是其主要特点。然而,权威性不仅只是由其编纂者的权威地位所决定,还必须在正本的整个内容上具备科学、严谨和完整等属性,这就要求在正本审稿中严格把好“五关”。
一是史料真实关。真实是一切历史文本包括党史正本的生命力所在。而正本的真实性又主要体现在史料内容完整合理上面。如何保证史料的真实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1、尽量扩大史料来源。大致可分为6大类别。[1]档案(包括各级各地各单位的库存档案);[2]报纸(特别是与本地情况关系密切的报纸,如湘潭的《建设报》);[3]史书(包括各个方面的文史资料书籍);[4]大事记;[5]当事人之“活档案”;[6]围绕某项事件进行专题调研。
2、悉心研读史料,不断斟酌,力图发现新线索。比如我们的二卷初稿原来讲到胡耀邦1962年在岳阳搞社教的情况,大都是根据原有的档案资料编撰的。这些资料主要记述了耀邦同志当时在岳阳召开大会的状况,却缺乏他深入实践指导实际工作的具体内容。后来,我们通过各种机会与老领导老干部交谈,得知了耀邦同志当时在平江亲自给各公社打电话,深入了解实际,指导运动进展,强调论事不论人的与人为善原则等情况,这些新的资料,无疑对正本的真实完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做有心人,提高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求知心和爱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知识功力、思维水平及辨别真伪的能力。比如正本中经常需要引用一些岳阳的产值产量效率效益等数据,由于平时就一直很关爱岳阳的发展,所以对一些失真的数据往往能够一下就看了出来。再如大跃进时搞深耕的危害就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初稿对此却讲得很粗略。于是找了几位老农业专家请教,才搞清了深耕加大工耗,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浅层营养流失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审改稿子才有底气。
二是逻辑结构关。正本的逻辑结构把关包括三个方面,即全书的编、章、节、目等分述部分之间及各个部分内在层次之间和各个层次语句词语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是否顺达合理。保证逻辑结构顺达合理是维系党史文本的质效所在,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1、理顺编目结构。[1]编按中央和省定正本的要求或者方式确定。因为中央和省定正本体现了全党历史的总体进展情况,客观上涵盖了地市等基层党务的大体变化。编是正本的一级分蘖,是章、节、目等次级部分的统帅或归宗,所以应该从上而定。[2]保证时经事纬,或者说是时纵事横,纵向讲时间顺序,横向讲事情顺序,一般不能交叉混杂。相关事情在记述中原则上不要跨章,而要按照各章的历史分期特点分别概括届时的事情。[3]编、章、节乃至目的标题均采用动宾结构,即以动词加名词作为标题的关键词。这个要求的目的在于展示正本所记述的主体——党的工作(行为)状态,对全书具有规范性功效的意义。[4]重大事情不能遗漏。主要指那些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存在不同评价,容易引起争论的事情,不能因为怕造成新的矛盾、可能破坏稳定形势而遗置不写。应该搞清楚来龙去脉,在争取领导和相关方面理解支持后,予以必要的记述,且宜少评。
2、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及语言表达的科学理论。只有自觉地努力地学会运用这个科学视角,我们的工作以及正本审稿才处于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的良好状态。[1]概念要明确统一。使用各个概念词语必须明了所表达的通俗含义,避免使用那些偏生隐晦的词语概念;前后使用相同概念的含义应该同一,特别有所差异时应该斟酌调换它词语或者加注解释。[2]学习怎样下定义。虽然正本中间所用的概念词语在书面上无须进行定义,但从整体关联上看,每句、每段、每部分都是围绕着一些关键词语所展开的。按照这样的分析,句、段、部分的关系,实质还是这些关键词语的关系。全书的逻辑结构是否严谨、缜密以及内容的并列统属关系是否通达,都是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与否所决定的。准确深刻把握概念就要求定义概念,掌握种差加临属概念来定义的方法。要持之以恒,逐步养成下定义的潜意识。[3]学习掌握逻辑思维的几个规律。A、同一律。讲究思维的准确性,前后相同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个意义,不能偷换概念。B、矛盾律。讲究思维的一贯性,在相同条件下,不能对相同对象作不同断定。C、排中律。讲究思维的明确性,在相同情况下,对于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论断作出明确肯定的选择。D、充足理由律。讲究观点的根据性,必须能够演绎各种实践并被证实。第一价值是实际、实践和事实,书本、权威、经典和经验权作参考。
三是语言文字关。语言文字的质量优劣是决定正本可读性强弱的所在。党史正本是一种以记述为主体内容的官书,对其语言文字应有五点要求。
1、平实。正本作为一种官方记史的书籍,其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平实。所谓平实,就是平和实在,力戒虚骄浮华。具体讲要努力克服六个方面问题。[1]形容词过多。党的历史一般都充满着惊心动魄的过程,要避免带着浪漫或者夸张情绪多用形容词来叙述,而保持沉稳心态尽量直述。[2]口语。除了必须引用的群众俗话等口语,一般都不能拿口语来记史。[3]文言文。属于过时文字,不能用于写作正本。[4]标语口号。因其时代局限性及情绪性强而不宜正本采用。[5]时代性话语概念。比如文革及其以前的很多运动,当时都造出了很多政治性的话语概念,而其对错的内涵往往都与今天的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因此不能用作记史语言,必须采用时也应加上引号。[6]官话。官话即经常出现在文件和官场交流的一些大话套话现(成)话,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本虽是官书,但是是以记史为主、真实见长的,所以要尽量少用那些官话。
2、简洁。简洁美是构成文字美的重要内容。文字简洁的本质是思考问题的练达。这就要求首先把问题想清楚,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相互关联和关键环节以后,就比较容易简化文字了。科学家钱伟长讲到他小时候读书,就是课前预习,课上多问,课后记住要点,期终梳理全书掌握精神,所以“书是越读越薄的”。这种薄的感谓也可以说是掌握了简洁美的原则。要保证正本文字的简洁,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删繁就简忍痛割爱,将那些可有可无的语句、意义不大的事情、重复的形式方面,或删或减或并或调。比如很多正本在提到某级党的组织时,均喜欢用“中国共产党湖南……”或“中共湖南……”之类的全称,全面来看,正本就是专门讲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一般都可以省去这个前缀,如直呼省委、市委就好。
3、流畅。语句文字的流畅,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体现。从语法上理顺主、动、宾等结构,一般不要有缺项,不能互相混淆和搭配不当。从词语组成上,除了特殊的虚词(如的、得、地),尽量都采用双字(两个字一组)作基体词语。从音律发声上,可以考虑平仄间替,有对应感;音韵上有时也可以考虑。
4、生动。正本以记述事实为主要文体,一般在首尾才伴有很少的总括评价文字,因此,从增强正本可读性着眼就应该在语言生动上多下功夫。[1]故事生动,记叙事件的过程如临其境。如正本第一卷郭亮带领岳阳铁路工人进行卧轨抗议斗争。[2]人物生动。将正本中主人公的经历尽量写得有血有肉,如我们一、二卷中记载的毛泽东、胡耀邦、叶剑英、王震、毛致用以及一些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中的先进人物。[3]语言生动。主要可以通过采用少量比较精短和群众喜爱的俗语、谚语及打油诗、顺口溜来活跃文气。
5、避免重复。重复出现相同的语词句式会给读者产生单调疲劳的感觉,是提高正本质量的一个重大障碍,应该予以删除或者改换其他的语词。比如“掀起……高潮”、“开创……局面”等,都是容易在特定历史记述中重复出现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联系给予删减或调换其它词语句型。
四是政治思想关。我国的史书与志书虽然都是记述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志书只记不评,史书却要求既记又评。当前,我们的正本写作也是要求每章先有概括性的导语,事后则有小结或者简短的评价。这种评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已然蕴涵了作者长年累积的政治思想素养,成为正本的画龙点睛之处,是决定正本思想内涵深度之所在。
1、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包括现行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各种政策文件规定的原则、精神,具体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应该对其本质有一个整体的系统把握并严格遵守。在对待一些重要的具体历史问题上,则应该牢牢把握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规定,以此作为正本观察问题的方向和评价得失对错的基本视角。第二,必须坚持正面积极反映的原则来审改正本,一般对于在较大范围产生影响的典型、模范及其事例,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以及中央、省以上电影电视出现过的先进报道,都要纳入正本记载的内容。第三,贯彻经济与政治适当分开的原则,将政治运动的过火错谬与干部群众的正义向背分开,整体要反映清楚经济建设方面克服各种运动干扰和自然困难,取得较大进展和成绩的客观情况。
2、夯实理性思考基础。显然,政治思想的正确性深刻性不是仅仅停留在已有的政策规定层面来阐释就行的,正本仅仅满足上述原则也就很难推出新意,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在提高个人的认识能力上多下功夫,根本是要努力夯实理性的思考基础。理性是根据长远整体利益的需要进行观察和抉择的思维能力。强化理性思维能力的途径:[1]经常、反复、努力地进行抽象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即针对每个活生生的客观事实,都要努力进行抽象,得出一定的观点,在这样的观点基础上再归纳为理论,再将这样的理论系统化,最后上升到一定哲学的层次(哲学是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联系变化的学问)。这种训练的实质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它并不依赖但也不必然反对已有的理论,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怀疑、批判和借助已有理论的过程中,完善发展新的科学理论。[2]尝试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这样从浅入深的理论思考,把握理论的系统性。置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3]思考个体特点到类群特征再到基本信仰的关联性,反过来则是信仰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类群、类群决定社会的基本逻辑关系。置疑阶级斗争学说。有了上述思考基础,就便于正确把握正本的思想深度问题,使相关评语写得精赅准确,如第二卷第十三章《思想战线的群众运动与意识领域“左”的错误》的评语就这样写道:“‘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党委领导组织干部群众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普及,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风格,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秩序井然。但在学习运动深入开展时,受到突出政治及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奉行毛泽东著作‘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使学习出现了形式主义、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倾向,逐渐走入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的歧途。”
五是送审程序关。从法学理论上看,程序的正义常常决定着实际的正义。而正本的送审程序,同样也是决定正本是否具有公认度和公信度的所在。正本的送审程序主要明确三个方面,1、送审内容,包括编目送审和正本送审两个方面。编目是初期产品,又是决定正本整个编纂工作的总纲,必须完成全部送审程序,尽量收集各级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并认真消化吸收,以利后期编纂工作的展开。
2、送审范围。[1]市委领导。[2]市委联络组成员及相关老领导。[3]上级领导。[4]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和业务人员)。[5]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6]邻近省、市、县相关人员。[7]所辖县、市、区相关机构和人员。[8]出版社。
3、如何处理审查意见。主要在于贯彻好“高度重视,认真吸收,专题释疑”的原则。如我们的正本第二卷送审稿,发出90余本,返回70余本,收到各种意见建议(包括大量重复部分)近3000条。我们将其大致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处理。对于那些正确或者可改可不改的一般都认真按照来意进行修改;对于那些可能忽视上下文联系误读误改或者造成重复影响正本质量的修改意见则不予取纳;对于那些属于原则不同的修改意见便搁置不动,与第二类意见一并交由专题的审稿研讨会定夺。审稿会挑选送审范围的各方人员参加。
(作者系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18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