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资政文章的写作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资政文章写作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写作资政文章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地强化个人能力的过程。因为,所谓资政者,就是讲究的资助现实的政治,它必然要求我们面向实际、了解实际、构想实际,这种实事求是的经历就会帮助我们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这与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上以及一些人的思想深处里偏重书本理论所造成的高分低能和教条主义的现象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知识无时不在迅速增长,也无时不在迅速老化,“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更成为有志者的座右铭,而资政文章的写作则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探索活动,是把握信息时代制高点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高水准的资政文章作为高质量的信息载体,必将造益于我们的时代和社会。但怎样才能写出较好的资政文章呢,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立点要高——“血管里喷出的是血”

“立点”是观察问题的角度,它与作者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立场紧密相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资政文章搞研究也象观察自然景物一样,要紧的就是站得高、望得远、想得全。只有这样,才能广采博取,站到前人成果及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突破眼前利益的遮蔽,对世界作出更客观公正的观察;才能避免见木不见林,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

立点怎样才能高?根本在于始终抱有对真善美的坚韧追求。因为真善美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需要,诚然也成了人类正确价值观最基本的准则。以此视角看,研写优秀资政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的观察是全面的,我们说的是真话,我们的出发点至善至爱,我们的表达方式给人美感……站此立点,还怕写不出好的资政文章?

追求真善美既可能与人类的某种本能有关,也与人们所处的外部(特别是文化的)环境有关,还与个人的自身修养有关。比如青年人就能更多写出真挚的诗篇。还比如“愤怒出诗人”。但是人们并不总是按照这种本能行动。人生在世,就有很多世俗缠绕,加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是一种典型的世俗功利性很强的文化,我们必须要为眼前诱人的器物利益,比如个人功、名、利、禄而费心动劲,如果我们个人的修养水平不高,就很容易放弃了理想信仰追求的初衷,而写出那些应时敲门之作。

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而首要者就是改进个人的人生观幸福观。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人们内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它有着高低层次之分。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只有当个体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充分实现时,人才获得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幸福感受才最强烈。而从这个视角看,传统文化一般并不着意这个层次的价值追求,却十分在意个人即期可见的实际利益。比如:“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都很有市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为利所困、为利所惑、为利所引,当然难以写出真善美的优秀论文,而大都说的是一些大话套话空话瞎话假话。

进一步认清传统观念文化的愚昧落后,提倡较高层次的追求十分必要。比如在真与假的问题上,传统就是典型的“不较真”文化。读书“不求甚解”,写文章只“述而不作”;知识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老百姓更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至于复杂的社会交往么,当然要信奉“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了。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我们社会说假造假,假货泛滥的文化渊源。其实,秉假者的初衷虽然是为了获取和保护个人的经济等利益,但最终对整个社会甚至秉假者自己都是“不经济的”。而反过来,只有“真实”才对社会和个人是“经济的”(我把它分为五个方面:交往经济、思维经济、表达经济、决策经济和企业经济,这里不展开)。 鲁迅 先生的文章具有超常真切精深的美感,历久弥新,读之如享甘饴,无疑对社会、对民族、甚至对我们几代人都是经济有益的。而鲁迅的成就恰好是因为他站在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高度,才可以“血管里喷出的是血”,才可避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跟风赶热等陋习。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自觉追求真善美,站上高屋建瓴写文章的“立点”。

选题要新——“千淘万洗始见金”

选题就是决定资政研究的内容,是写资政文章首要的具体工作,是决定资政文章价值大小的关键性第一步。写文章、搞研究有没有价值,价值是大是小,从根本上说,还要看研究课题究竟是不是新、有没有新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史》一书的作者斯蒂芬·梅森说过:“科学总要发展,并有新的发现,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

从根本上看,只有从实际(实践)出发才能达到“选题要新”的目标。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际(践)之树常青。但在选题上真正把握从实际出发并不容易:1.人总是有观点的,以至看问题往往先入为主,成为我们寻找和发现新真理的首要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努力打破头脑中预存的各种条条框框,坚持多从实际中再抽象、再归纳、再检验。2.过来人们的研究成果卷帙浩繁,我们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其实常常都有人作过研究,如果不能理解人家的成果,不能看清实际的意义,自然很难真正选到有价值的新课题。

常见选题不当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名利思想太重,选题时差强人意,倚重倚轻,游离于实际之外。

2.因循守旧,受制于各种清规戒律——不敢创新;前怕狼后怕虎——不想创新;三十年媳妇熬成了婆——不能创新。

3.只凭个人兴趣,忽视客观事物发展,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小天地或“象牙塔”,没有努力捕捉实际变化的新信息、新联系、新趋势。

4.思想方法偏颇,缺乏运用联系的、运动的和深刻的眼光观察理解事物,一条道走到黑,牛角尖钻到底。

选题的主要着眼点可从五个方面努力:1.亟待解决的课题。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市县乡也不同,时间不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又不同,这千万般组合中就各有特点,从中就有新、就出新。

2.新发现、新创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观全局,联系理论,把住各种新的经验、教训、变化,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3.补充前说。对前人或别人的成果要了解精神实质,不断用各式各样的“实际”去与之对照,争取对其有所补充和完善。

4.纠正前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精神就在“怀疑”。大家都以为是者未见其对,大家都以为非者未见其错,还是要服从实际。

5.填补空白。当今世界堪称“极速时代”,事物发展变化的信息和相关知识迅猛增加,事实上已为我们找到新的选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开掘要深——“让思想冲破牢笼”

论文的价值大小不仅与选题新否有关,无疑更与研究的深度有关。开掘深当然不要故作高深,而是一种对事物更具体、更深切、更全面的观察研究,实质是讲究一种科学的态度。

科学态度说穿了,就是一种非正统的理念。美国科学史权威乔治·萨尔顿研究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学总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在科学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开掘怎样才能深?一般可以从资政文章的“三基点”来着手思考。“三基点”不是讲三要素,而是讲文章的三个基本的着力点:即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不管什么文章,不管文章哪段哪层,其实都在围绕这三个方面在写。所以,我们的开掘也要围绕这三方面来深化突破。

1.在是什么上,要冲破概念限制的桎梏。“是什么”,即资政文章回答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问题的部分。从形式上看来,它虽然得出的是对一个(或数个)概念的界定,而实质是一个更多概念的组合、互证过程。于是乎,对各种概念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文章在“是什么”问题上的准确性,进而决定了资政文章质量的高低。

人们头脑中的概念一般都是通过受到教育和感悟实际而得出的,但概念一经生成,就会比较固定。而客观世界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往往就与客观事物有一种脱离趋向,带上了某种“先验”的味份,成为很多偏颇错误的渊薮。所以,从理论上讲,写文章最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对一切概念都心存怀疑,或者说,要冲破概念的束缚,把概念都拿去与实际对照验证(当然不写文章时也要这么做),不断校正,才可能离真理更近一些的。

2.在为什么上,要冲破时空限制的桎梏。写资政文章总要表达一定的观点,而说清或论证这些观点的文字就是文章的“为什么”部分。显然,“为什么”开掘的深浅当否会直接决定资政文章质量的高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说得好,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经常接触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中间就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进言之,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其实也不会总是谁决定谁。在中国,很多时候并不是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政治决定经济的。……

可见,社会科学也与自然科学一样需要弄清楚事物普遍联系变化的内在规律。任何事物都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都要分别突破其时空限制或者根据其特别的时空环境条件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搞清楚其所以然。所以,我们遇事都应努力多作这种广泛联系性的思考,多作设身处地现有条件的切实思考,这样写资政文章才能避免片面观点,不说过头话,避免落入“就经济而经济”及“就事论事”的窠臼。即使是写小文章,也应建立在这种宽阔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避免信口开河,而说得比较中肯。

3.在怎么办上,要冲破传统限制的桎梏。传统文化中有种糟粕就是“述而不作”,用现在的话讲,则是重述前人的观点、想法,自己不要设想,不要创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常见很多文章总是力图用过去的“圣语箴言”来阐释世界,“模式化”世界,殊不知,这种阐释和模式化往往都与快速发展了的实际存在差距。从文章的三基点来看,这种阐释和模式化每每也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上,甚至于纠缠不清,至于究竟“怎么办”或要如何去做的方面却疏于努力,这样就势必造成一些常见的无谓争执,当然资政文章的质量也是无法提高的。

要在“怎么办”上加深开掘可能别有一番难度,因为它牵涉到传统的观念文化统辖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型,但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很强,所以,只要主体不断努力就可以奏效。我想,最要紧的是扣住两点。一是扣住“怎么办”,反弹琵琶。问题当先,首要的是考虑怎么去解决(先不管是什么、为什么的方面)?这样解决条件成不成熟(不行就要调整办法)?然后再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既揭露又建设,或者说是为建设而揭露;二是扣住“实践”,抽象(创新)理论。对各方面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都不要放过。随时进行提炼、归纳、分类,并抽象上升为一定形式的理论,作为写资政文章的一种基本储备。坚持这么做下去,思路就会开阔,文章也就不难写了。

结构要严——“丝丝入扣层层剥笋”

日本作家岩诚之德说过 ,写论文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工作,“这要有非常强烈的忍耐力与克制精神。成功之后,对所研究问题的精通程度,甚至连你自己也会惊讶,这种掌握问题的强烈意识,会使你产生要写作的欲望。这个冲动是写论文的重要前提”。

资政文章的结构由部分、段落、层次等基本单位组成。结构严即指这些单位互相关系严谨,具逻辑性。主要有两大关系:1.并立关系。即单位之间互不包含,不交叉,又共同属于一个更大的单位。2.递进关系。即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以及层层推进或互补的关系。

资政文章写作中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介绍:

1.归纳和演绎。归纳是将多种事物的共同特点找出来;演绎是以某个已有的思想去推导多个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将事物细分化,并搞清楚其内在结构、联系以及动因;综合是将不同事物总起来考虑,并弄清其结构、联系以及动因。

3.抽象到具体。指我们的思维要经常从实际(广义的世界)中思取一定的观点(抽象),又经常拿去经实际检验(具体),再得到修正的观点(抽象),又去经新的实际检验(具体)。

4.联翩思考。即思维不受约束,或大致围绕某个问题冥思苦想、浮想联翩,将得到的思维过程、结果、观点、愿望等尽量纪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

5.目的展开思考。对各个相关问题一一思考目的(包括一个问题有多个目的的),然后将这些目的按照大小或远近进行排队,并根据小服从大、近服从远的原则来选择“怎么办”的路径。

6.一般和特殊。一般寓于特殊,特殊蕴涵一般。一般往往是最基本的、最抽象的、最枯燥的原则性的东西;而特殊往往是最表层的、最具体的、最鲜活的东西。……

语言要精——“删繁就简三春树”

精炼简洁是一种美的文风,可能也是中国文字的独特优势。在信息时代,精赅的文风更利于贯彻有用有效的原则。我们精简资政文章主要可以四个方面努力:

1.从内容上精。主要是紧紧围绕写作意图、基本观点、从属论点、材料说服力、材料逻辑性、以及结构等方面来精简,将与此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删去。

2.从表达形式上精。逐句逐词推敲,按照文面习惯下手,去掉赘余。

3.边念边改边删,有利于发现眼(默)读疏忽的多余部分。

4.删去常见的、陈俗的以及别人的东西,保留新鲜的,特别是自己的东西。

(作者系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18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