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情定天山终无悔 ——湘女黄帼英的故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10-13 12:00

六十五载五还湘

  “故乡山水好,娘家人最亲”,当《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起时,黄帼英老人饱含激动的泪水发出由衷的感慨。20161022日,在临湘市聂市镇黄盖村毛湾组,黄帼英老人在娘家度过了她的八十大寿。七十八岁的大弟黄兆麒和七十六岁的小弟黄兆麟,还有侄子、侄孙们陪伴这位他们家族引以为荣的“湘女”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这是她十五岁离开湖南入伍去新疆65年来,首次在老家过生日,也是她第五次回到湖南。上一次是1995年清明节,回到临湘给先年秋天去世的母亲祭扫,母亲去世时,她正在带队进行单位系统的财务检查,强忍悲痛,没有告诉任何人,没有请假回来;1986年暑期,她和老伴李仕伟一同休假回到湖南,去了君山和岳阳楼游玩;19733月,结婚18年的她带丈夫第一次到临湘娘家见面;1961年夏天,离开家乡9年后她第一次回到湖南老家。

由于回家乡次数少,陪同她回来的小儿子李钢57岁了,还是第一次到舅舅家过门。黄帼英老人说我不是不想念家乡,不是不牵挂亲人,只是工作太忙,总有做不完的事情,退休后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伴也难以抽身。几回回梦里返家乡,几回回梦醒思亲人。她和一同响应号召,奔赴新疆的八千湘女一样,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智慧、奉献了终身,牺牲了弥足珍贵的亲情。

一波三折入伍路

时光回流到1952年的3月,十五岁的黄帼英正在宁乡县双江口乡大塘湾陈家祠堂(祖籍地)学校读初二,听女校长周光大说长沙正在招女兵去新疆,便第一个报了名。

她之所以对部队充满向往,是因为她从小随父亲在四川等地见到过不少飒爽英姿的女兵,便立志今后也要当女兵。她的父亲黄文宜,毕业于湖南政法大学,在国民党部队当军事法官,她们家先后在重庆、成都、宜宾、乐山等地居住生活,两个老弟分别在重庆、成都出生。解放前夕,全家回到长沙。解放后,父亲因为在国民党政府任职,成为专政对象,失去联系,全家也是受尽牵连,母亲后来和两个儿子也移民到了岳阳地区临湘县的黄盖湖边居住生活。

黄帼英和同学周思立一道来到新疆征兵长沙报名处,首先参加了一堂文化考试,考试就是写一篇作文,做几道算术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她们来说都不是难题。然后是面试,主考官有接兵部队的,也有湖南地方的人员,主要是以聊天形式进行问答,这对从小见过世面的她来说也是对答自如。考试通过后去参加体检。黄帼英当时个子瘦小,体重不够,怕过不了关,但她参军入伍的要求迫切,抱定决心一定要去。聪明机灵的她在自己两个口袋里面都放了一些石头,增加了体重,居然体检过了关。而她的同学周思立就没有她幸运,在体检时被淘汰了。

体检结束后就发了一个入伍通知书,通知书上面是国防部长彭德怀签的名。当她兴冲冲地拿着通知书赶回家的时候,母亲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说新疆条件艰苦,特别是冬天气候严寒,撒小便都结冰。母亲把她的通知书扣了下来,坚决不同意她去新疆当兵。黄帼英苦苦哀求都是无济于事,还背着母亲到处寻找入伍通知书也没有找到。在过了40多年母亲去世,亲人整理遗物时发现这张通知书藏在一个藤条箱子的夹层里面。

没有入伍通知书也要去当兵!黄帼英一个人偷偷跑到长沙的征兵处,走了几批兵都没有让她去。她就找到原来录取她的人员软缠硬磨,说你们知道我被录取了,资料有底子,一定要把我带到新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被批准最后一批随西北军区入伍人员一起去新疆。当瘦小个子的她穿上大号军装晃荡晃荡的时候,别提有多高兴了。

她们坐上火车,从长沙出发,坐的是100多人一节的闷罐车厢,白天在一起互相介绍,有说有笑,晚上裹着发的毛毯和衣而睡。一路往西海拔升高,由于路途颠簸,晕车厉害。但是她说,尽管一路上的吃喝拉撒都不方便,一想到要去心中神圣的新疆部队,也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可以克服。

但是,后来问题就来了。过了几天到了兰州以后,下了火车,在这里换乘部队的军用大卡车,在一望无际荒凉的戈壁滩里面崎岖行进。首先是路途充满危险。当时西部土匪横行,时不时出来打劫。军车前头还要架两挺机关枪。她们在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亲眼见到了被土匪烧坏的汽车和牺牲战士的遗物。再就是饮食不习惯。西部以面食、羊肉为主,吃了就吐,靠喝点水维持生命。本来瘦小的她简直拖得奄奄一息。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大家都不无担忧地说,这个小女孩只怕到不了乌鲁木齐。她当时就坚定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活下来,哪怕只剩下一口气,也要熬到乌鲁木齐。

大约经过半个月的艰辛跋涉,这批湖南女兵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

业精于勤成行家

19525月份,到达乌鲁木齐后,这批女兵被分到了天山南北的各个部队,大部分地方条件确实十分艰苦。黄帼英说自己是比较幸运的,留在了乌鲁木齐。当时领导看她个子瘦小、年龄偏小,就把她分到了陆军新疆军区后勤部会计训练队。会训队有500多人,参加相当于中专性质的培训学习。主要是为新疆部队培训财务人才。

在这里,黄帼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首先是学习文化,数理化、历史、外语都学。他们的领导兼老师都是高水平的,就拿两任区队长来说,第一任队长苏瞻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第二任队长李耀潢是西南联大毕业的。俄语老师钱正洪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政治指导员李仕伟是从东北战场上打过来的老兵,对学员要求严格。本来就勤奋好学的她求知若渴,拼命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三年会训队学习结束后,黄帼英被分到了新疆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工作,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1955年,黄帼英和原来在会训队担任政治指导员的李仕伟(河南项城人,1929.102016.1)结婚。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李锋和李钢。

1957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命令,部队的女兵除了卫生和保密岗位人员,其他人员全部转业。黄帼英转业到了新疆自治区文化厅财务处工作,一直是单位业务能手。后来,组建乌鲁木齐市文化局,要从文化厅抽调精干人员过去,领导点名要黄帼英过去担任财务科长。就这样她与财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后来因为财务工作业务精湛,被聘为自治区会计师评定委员会成员。

在工作之余,她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文化系统很活跃,经常组织唱歌跳舞等活动,她一概不参与,心无旁骛专心读书。就连一起聚餐什么的她也怕耽误时间,总是找食堂炊事员开后门提前单独吃饭。炊事员看她读书辛苦,每次总是给他多打一点红烧肉或者煎鸡蛋。现在说起这些事,老人还由衷地对这些给她自学提供方便的人表示感谢!她虽然是中专毕业,但还参加了业余高中的学习,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后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函授学习,学完了所有课程,可是因为财务工作忙,不得空去参加毕业考试,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而同单位工作相对轻松点的艺术处、政治处的几位同事都拿到了。老人现在说起来都不无遗憾。所以,后来科里有一个叫李月梅的出纳想参加大学的学习,她积极鼓励,尽量在领导面前为她打掩护,并且帮她完成工作任务,让她顺利拿到了大学毕业证。现在李月梅已经是乌鲁木齐市文体局的党委书记了。

忘我工作“小大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不到三十岁的黄帼英被组织安排到市文化局下属的文化电影院担任经理。一个年轻女性来管理一个单位几十号人,对此,大家还有点担心她是否能够担当得起。她接手后对单位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单位干部职工的生老病死、结婚、离婚、纠纷调解,亲自过问,分头进行处理,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情动人,进行人性化管理。

上世纪70年代初,乌鲁木齐的友谊电影院、人民电影院的经理到北京去参加进修学习毛主席著作,市文化局领导还安排她同时兼任这两家电影院的经理,一个人同时担任三家电影院的经理,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她却把工作都做得很好。当时局主要领导说黄帼英能压多少担子就压多少担子,这是对她的高度信任,更是对她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

她后来回到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继续当财务科长期间,领导还要她兼任重要报告材料的撰写工作。有一次,局长张树学要到北京去汇报工作,指定要她写材料。当得知她眼睛生病看不见时,局长命令有关人员赶快送黄帼英去医院治疗,说我还等着她写材料!由于她在各个工作岗位干得得心应手,群众和领导都对她刮目相看,都称她为“小大人”。

“小大人”不仅体现在工作能力上,还体现在她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文革初期,她也随大流到北京参加串联,到了北京美术学院后,看到到处是打倒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标语,她感觉很不正常,就赶快把单位的同事都劝回新疆。回来后发现乌鲁木齐也是被保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政府副主席武光的“保皇派”和打倒新疆军区司令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的造反派闹得不可开交。她敏锐地认识到不能掺合进去,就向上级领导请示以“抓革命,促生产”的名义,带领单位员工送电影巡回下乡,避免了单位一些激进分子参与运动。后来有关部门在清理“三种人”时,她所在单位没有一人受到影响,大家都说幸亏黄帼英把大家组织下乡放电影去了。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小大人”加入党组织却是历经坎坷。她连续20多年提交入党申请,因为受父亲曾经是国民党时期公职人员的影响,政审屡屡受阻。直到1979年,她才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儿子李钢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母亲专门给当时在陕西师大读大二的他写了一封长信,激动地讲述自己入党的艰难过程和喜悦之情。

道是无情胜有情

黄帼英在新疆工作这么多年,长期在财务重要岗位负责,而且丈夫也是部队高级领导,担任过新疆军区工厂管理局政委,正师级离休干部。但他们从来没有为亲人谋求过任何利益。两个儿子都是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后来都到美国读研究生和工作。小儿子李钢现在说起刚去世不久的爸爸没有让他去当兵,还有些心有不甘。当时他高中毕业想入伍,并且内部有指标,爸爸就是不同意,说是搞特权。全班几十人都是部队子弟,最后就剩下十来人没有去当兵,自己就是其中一个。比他低一级一个大院的子弟现在都成为将军了,自己当兵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他说他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正直。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有三个侄子侄女从湖南前往乌鲁木齐,希望姑父姑妈能够把自己留下来找点事情做。他们轮番给侄子们上政治课,要求好好读书,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他们要靠积极进取努力改变个人命运。当时有人觉得这样的姑父姑妈有点不近人情。其实不然,侄子黄有维回来后发愤读书,考取了美术学院,现在已经是闻名中外的画家了;侄女黄明洁后来白手创业,现在是北京一家汽修公司的老板;还有一个侄子黄数雄在济南一家净水器公司当经理。他们应该都得益于当年在姑父姑妈家受到的言传身教。

黄帼英虽然回来少,但长期坚持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寄回老家资助亲人度过难关。特别是侄子读书,她都全力支持。在临湘一中连续担任三届火箭班班主任的黄勇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对邮局取汇款特别熟悉,因为姑妈寄钱过来都是他去取。侄子黄超年高中入党,在海军工程大学读书时候就被选为海军党代表,现在是海军参谋部的正师级部门领导。毕业于西安交大的侄子黄志宇现在是湘窖酒业的副总经理。这三个侄子在农村能够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离不开姑父姑妈的经济帮助,更得益于姑父姑妈的精神鼓励。

黄帼英在单位资历较老,可她却从不居功自傲,特别是在利益面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她在电影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和局机关担任财务科长时,两次晋升工资她按打分都是排第一,可是都让给了别人,并且有一次局长高建民在党组会上说,黄帼英已经让过一次了,这次无论如何要给她。可她还是让给了别人。她说,我家老头子是军队正师级干部,工资比较高,其他同志困难些,还是给他们吧。她还在电影院当经理的时候,单位一个少数民族小伙子马合木提要结婚,由于困难没有新衣,她自己掏钱给他买了一套棉袄和裤子给他。电影院一位西北美院刚毕业参加工作的画工高普,妹妹想参加运动会,需要一套衣服,哥哥没钱买,黄帼英知道后,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给他买了。

八千里路云和月,六十五载边疆情。黄帼英老人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以前有媒体找了她,都是推荐采访其他在艰苦地方工作的老战友,一再表示自己很普通,不需要宣传。老人将一生无私奉献给了边疆建设,正是这些细小普通的事情体现了这位湘女的伟大情怀!

      (临湘市史志办副主任   刘晓瑜湖南省政协《文史博览》记者 戴妍雨)

1952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部分女兵合影,前排中为黄帼英。

上图:1952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部分女兵合影,前排中为黄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