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古代的天才歌手 伟大的爱国者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逝世2300周年

来源:本室 日期:2023-07-12 09:23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中华诗祖”。2023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逝世2300周年。笔者特撰此文,纪念屈子伟大的爱国思想、深厚的民本情怀、执着的求索精神和巨大的文学成就。

生于秭归:“橘生南国,受命不迁。”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出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贵族家庭。他与楚王同祖同姓,皆姓芈,后楚王以熊为氏。到楚武王熊通时,其子熊瑕封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县),故以屈为氏。后来姓氏不分,熊瑕便姓屈了。屈原是屈瑕的后裔。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自述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高阳的后代,生辰是寅年寅月寅日,父亲伯庸替他取名正则,别号灵均。屈原的名号含有正直、聪慧、公正之意。

屈原少年时生活的乐平里位于长江西陵峡附近。7岁前,屈原由父母教育;7岁后在读书洞等处接受贵族教育,研读《诗经》等儒家经典和礼乐典籍,培养丰富的创作灵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彰显其超凡的文学才华。

屈原创作初期作《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推橘及己,表达忠于楚国、守护人民的坚定初心和人格独立、追求高尚的远大志向。

忠于祖国:“上下求索,九死未悔!”

青年时代的屈原,身材颀长、长相英俊,高冠美髯、身配长剑,衣饰华丽、气宇轩昂。

楚怀王九年(前320年),屈原到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附近鄂渚(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北)担任县丞。翌年担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官职仅次于令尹。



屈原(雕塑)

当时,秦国军力最强,野心最大;楚国疆域最广,人口最多;齐国文化最盛,经济最富。众诸侯国流传“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他主导的改革曾让楚国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触犯了上官大夫、靳尚等贵族阶级的利益,加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前314年,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说每次公布法令,屈原总说除了他,别人写不出来。楚王大怒,罢黜屈原左徒职务,改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子弟的文化礼仪教育。

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割商於(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之地600里作为楚齐断交条件,并贿赂怀王幼子子兰、上官大夫和南后郑袖等促成。屈原不顾遭贬犯言直谏,怀王不听劝告,断绝联盟,遣使受地。张仪说允诺的是6里,非600里。怀王盛怒,举全国之兵攻秦,先后战于丹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东)、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皆遭大败,失汉中地600里。怀王悔悟,和屈原坦诚相见,纠正外交政策的错误。

前311年,屈原赴齐争取复盟。秦又提出割汉中地一半和解,怀王拒绝。张仪通过贿赂疏通楚国内奸,瓦解齐楚联盟。屈原回国,问怀王“何不杀张仪?”可张已离楚。

前305年,年幼的秦昭襄王即位,其母宣太后芈八子为稳定国内局势,向母国示好,宣布交还上庸之地。怀王大喜,与齐断交。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今汉江以北地区)。前304年,秦楚结“黄棘之盟”。

前302年,质押于秦的楚太子横拔剑杀死秦国大夫。前301年,秦联合齐韩魏发动垂沙之战,大破楚军。翌年,再攻楚。楚遭连败,怀王顿悟。再将屈原从汉北召回郢都。屈原临危受命,将熊横质押于齐,再争复盟。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攻楚,拔八城,胁迫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相会。子兰等力主入秦,屈原力劝不可。怀王赴秦被扣,三年后客死秦国。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屈原作“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对怀王表达痛惜。

朝堂之上,屈原指责子兰误国误君,子兰便叫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免三闾大夫、放逐江南。屈原先到鄂渚,后入洞庭、至长沙,到枉渚(今湖南省常德市南),经辰阳(今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西),居溆浦,于前287年到达汨罗江,居江南岸南阳里,五年后移居玉笥山。

在汨罗,屈原写下《天问》《哀郢》《离骚》等诗篇。“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作于此。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焚烧楚先王陵墓。屈原惊闻消息痛不欲生,对国家前途彻底失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的河泊潭(今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抱石自沉。

志于修身:“正道直行,志洁行廉。”

《史记》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宁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折节。




屈原沉江处——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

忠于祖国,矢志不渝。“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表达屈原对国君施政和国家安危的担忧。“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表达对祖国始终不渝的忠贞。“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祭奠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

关切民生,怜惜百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哀叹人民生活的艰难,叹惋君王不察民心。看到郢都城破、百姓流离,他表达“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的同情。

追求美政,推崇德治。屈原把楚王比成“香草美人”,渴望楚王施行美政。他颂扬古代尧、舜、禹、汤及齐桓公、晋文公等明君,赞美伊尹、吕望、周公、伍子胥等忠臣,鞭笞桀、纣、羿等暴虐无德之君。发出“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呐喊,企盼君王重用贤才

自信自律,修身立志。“廉洁”一词,首现《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照映屈原洁净的灵魂和美好的品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其对洁身自好、清醒自重的坚守。“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飞扬着屈子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泽于后世:“日月争光,魂兮归来!”

屈原自沉汨罗江后,附近百姓纷纷划船奔赴投江处打捞;担心鱼虾啃噬遗体,向江中投送粽子。

今天,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燃雄黄炮等端午习俗已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只有端午节是一个民族以一个节日的名义对一个人进行纪念。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诗作《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被西汉文学家刘向集为《楚辞》。屈子高贵的出身、高远的志向、高绝的文采和高洁的品行随《楚辞》与世推移,不断滋润着历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爱国者,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审美范式、文人理想和士大夫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在古代,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贾谊作《吊屈原赋》鸣不平;李白称颂“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苏轼赞叹“《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近现代以来,梁启超说“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鲁迅称屈子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王国维评屈原“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