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热血荐轩辕 我以铁骨卫中华
来源:本室 日期:2023-09-04 02:14
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特此记述在湘北会战中牺牲的三位抗日烈士的英勇事迹,赓续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之伟大抗战精神。
“中华英魂”史恩华
史恩华烈士
史恩华(1910—1939),号绍声,湖北沔阳(今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黄埔军校校史馆载:“史义士恩华,湖北省人。刚正严厉,不苟言笑,有超凡之壮志。”
第一次湘北会战(1939年9月18日至10月8日)期间,新婚三天即奔赴抗日战场的史恩华,率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3营,分兵驻防岳阳县新墙河北岸草鞋岭、笔架山阵地。9月18至19日,日军奈良支队向草鞋岭阵地发动进攻,激战两日都被击退,阵地岿然不动。
9月20日开始,奈良支队集中飞机20余架、炮30余门、骑兵联队1支,再次猛攻草鞋岭阵地,并使用了毒气。至21日,我军工事阵地基本被炸弹夷为平地,史恩华率营由草鞋岭转至笔架山。22日,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分两路包抄笔架山,又向3营发动攻击。史营奋勇鏖战,死伤过半。黄昏时,师长覃异之致电史恩华:“你已坚守三天三夜,完成了任务。部队现在伤亡过大,又是三面受敌,遇不得已的时候,可将主力向东靠。”史恩华慨然道:“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
9月23日拂晓前,日军全力进犯,战事吃紧。下午3点,覃异之再次来电,令史恩华组织兵力突围。史恩华半晌未答,最后说:“师座,我们来生再见吧!”表示要抗击到底,献身疆场。傍晚,史恩华肩部受伤,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此时,全营仅剩排长2人、士兵40余人。史恩华令全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士气愈振,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最后,日军以排炮向阵地狂轰猛击,全营壮烈殉国。是役,史恩华营歼敌千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战后,附近居民深感史营长忠勇报国,将其遗骸安葬于笔架山,题“中华魂史营长恩华之墓”。1940年春,52军在笔架山南敦桥边建墓立碑。覃异之为纪念碑题铭联:“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并刻碑文:“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已久,营长史恩华奋战笔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195师阻击福临铺,寇北退,长沙无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2012年7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批准史恩华为革命烈士。
“铁血丹心”曹克人
曹克人烈士
曹克人(1911—1941),名泽泉,字养正,1911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清和乡长乐村,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四期毕业。曹克人治军严谨、处事公正、关爱士兵,营中威望很高,兵士都能以死相随。
第二次湘北会战(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期间,曹克人率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于9月24日率部从贵州开赴湘阴县城,负责城防。此时,日军在湘北战场遭中国军队围追堵截,伤亡惨重,欲夺取湘阴作为转运伤兵的港口。
其时,曹克人收到父母来信:“人之功名富贵,半由人事,半由天命,勿强求之……”示意儿子解甲归田,安稳度日。他回信道:“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顾全大局,善自颐养天年……我愿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
9月28日,千余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向县城猛攻,曹营勇猛反击,日军仓皇败逃。10月2日,日机轮番轰炸县城,步兵猖狂进攻。曹营击退多次冲锋,全营伤亡惨重,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3日,曹营苦战一天。4日晨,日军趁夜增兵800名,绕道从阵地右翼包抄上来,与正面日军一同向阵地猛攻。激战数小时,阵地仍巍然屹立。上午10时,日军在阵地后方空降伞兵,形成东西北三面攻击态势。曹营边打边撤,退至东湖四甲堤上。狭路相逢,曹克人操起步枪大喊道:“弟兄们,上刺刀!”与日寇展开白刃战。因寡不敌众,曹克人等17名官兵被俘。
日军将17人绑缚押至熊家祠堂地坪,先用鞭打、刀剐处死16人。曹克人眼见敌人残忍,怒不可遏,愤然大骂:“你们这些没有人性的东西,还是父母所生吗?!”日军将曹克人的四肢扯开钉在墙上,用刀割下舌头,割烂嘴唇,削掉鼻子,挖去双眼,最后斩断两手,开膛破肚,浇上汽油焚烧。
日寇退却数日后,墙上仍现身迹,头躯四肢清晰可辨。湘阴人民悲恸不已,敬写挽联:“率孤军以守孤城,湘水竟无情,波涛不尽英雄泪;摧敌锋而寒敌胆,楚疆今再捷,千古长留节烈名。”
1942年9月,湘阴县在城南郊平家湾义山修建纪念塔,将曹克人等人遗骸、尸骨770具用坛子装好,埋于塔下,称“白骨塔”。塔上刻石立坊,镌“丹心悬日月;白骨镇山河”联,横匾“为国捐躯”。
1984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批准曹克人为革命烈士。
“断头将军”王超奎
王超奎烈士
王超奎(1907—1941),1907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武隆县庙垭乡和平村(今属重庆市武隆区)。在县立中学读书期间,王超奎阅读《说岳全传》《文天祥传》等书籍,受到“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爱国精神的熏陶教育。
1936年3月,王超奎考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超奎随军出川,往家里写了一封信:“……不以男为念。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他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安庆保卫战和第一次、第二次湘北会战。
第三次湘北会战(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期间,王超奎率第20军133师399旅398团2营,驻守岳阳县新墙河相公岭。他对团长徐昭鉴说:“新墙河乃九战区之门户,长沙之屏障,当属敌我必争之地。超奎誓愿竭我全营之力,负死担守据点之责,设若不幸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1941年12月24日傍晚,日军以飞机、坦克掩护步、骑兵进犯新墙河。王超奎指挥全营顽强阻击,日军伤亡惨重。后日军使用燃烧弹,王营烧伤过半。徐昭鉴命其后移,王超奎拒不受命,凛然道:“数小时内,虽将永诀,然本人生命能延续一小时,阵地即可保持一小时。”25日中午,万余日军在飞机投弹和燃烧弹的掩护下再次发起攻击,满身是伤的王超奎命几名战士撤离阵地。大家都不愿离开,仍举枪朝敌射击。日军发动炮击,战士们倒在血泊中,王超奎头部、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日军唯恐没死,挥刀将王超奎头颈砍断,致身首分离。
正因为王超奎营拼死阻滞日军进攻,为第九战区长沙会战战略反攻赢得了关键时间。
战后,周恩来、宋庆龄在国民政府颁发给王超奎遗属的《抚恤证书》上题词:“王超奎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
1942年2月,宋美龄发表广播讲话:“我中国官佐士兵每当矢尽援绝,总是战至最后,宁愿牺牲生命,不屑选择别的途径。守长沙的王超奎营长就是这样的例子。”4月19日,宋在《纽约时报》撰文:“……过去三个月来,中国人民目睹西洋军队处处对敌人屈降,但中国军队却在顽强抵抗。如在湖南新墙河,王超奎营被日军包围,五百人全部战死。中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1942年5月,岳阳县将新墙乡改名为超奎乡,将相公岭改名为王公岭,表达纪念。
1988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批准王超奎为革命烈士。
(屈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