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岳阳 ——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来源:本室 日期:2023-12-25 02:33
191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毛泽东与同学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开始第二次环洞庭湖游学与社会调查。他们用通俗生动、幽默风趣的文字记录沿途见闻和感想,写成多篇通讯,寄给何叔衡主编的《湖南通俗教育报》发表。这些游学调查活动,使毛泽东在课堂之外读到“无字之书”,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情况,增长了学问见识。
洞庭湖
毛泽东又问左漠野背诵过《岳阳楼记》没有。左说:“小时候背过,现在还记得一些。”毛泽东又问:“岳阳楼上那几块木刻《岳阳楼记》现在还在吗?”左答:“还在。”毛泽东特别指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境界更高了。”
岳阳楼
毛泽东认为《楚辞》具有人民性,非常喜爱。他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专门做了一本听课读书笔记,取名《讲堂录》,第1页就是抄录屈原的《离骚》《九歌》。屈原、贾谊在湖南的历史遗迹和给湖南留下的人文精神,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以致他25岁时写下“年少峥嵘屈贾才”这样的诗句。
屈子文化园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在赴苏联访问的火车上,与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谈论中国古典文学。他们由《诗经》谈到《楚辞》,谈到屈原。费德林说:“据中国文学史上说,在《诗经》的无名作者之后,首屈一指的该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毛泽东肯定道:“对,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他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进一步分析:“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变革都会产生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于屈原,政治变迁是他个人的不幸。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
屈子书院
1961年,毛泽东五次回湖南指导工作,开展农村调查。年底回京,收到湖南友人周世钊、李达、乐天宇等人送来的带着湖湘气息、乡土风味的诗词、竹制品等礼物。
君山岛(李福生 摄)
1955年9月至12月,毛泽东审阅并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有一篇是《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文章介绍了湘阴县的五条经验:一、在水田、旱地精耕细作,增加劳力投入;二、扩大复种面积;三、加强社内的基本建设,适当安置劳动力,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四、合理安排没有入社的茶园的生产,不使与社内生产冲突;五、开展多种经营。毛泽东在阅批该文时将原标题《如何解决农业社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改为现标题,并写了较长的批语,强调各地能从中湘阴县的经验中受到启发: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是能够在乡村中找到出路的。
俯瞰岳阳城
1959年11月28日晚,毛泽东乘坐专列从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路过岳阳。他对秘书田家英等人说:“岳阳是个好地方,素称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便利,有八百里洞庭湖,它与长江在城陵矶汇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驰名天下的岳阳楼,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千古不衰。听说岳阳的工作很出色。”
1955年毛泽东视察湖南时同省、地委负责人在专列上座谈
1963年10月20日,毛泽东到长沙,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等人向他汇报了全省三级干部会议情况和农业生产中的典型经验。当时,湘潭专区岳阳县毛田区是湖南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华国锋给毛泽东背诵了关于毛田区过去生产状况的一段顺口溜:“毛田塅里莫种花,十家种花误九家。种得花来不结果,结了果儿不炸花。”但是经过科学种田、苦干实干,毛田人民取得了种植棉花的成功,不结果的棉花结了果,不炸花的棉桃炸了花,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一大调整。毛泽东听后兴致大发,问毛田是哪个“毛”字?华国锋说,是毛主席的“毛”字,接着介绍毛田区主要是搞集体经济、科学种田、多种经营,在山上植树、田埂种豆、地里栽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家中还挂了不少腊肉。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岳阳火车站停车时为卫士田云毓写的“岳阳”“湖南”“田云毓”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