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龄(1898~1972),原名黄克谦,华容县操军乡人。1915年考入北平中央法政专门学校学法律。
1919年5月4日
,发动并组织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参加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活动,遭军警逮捕。1924年初,留学日本,进明治大学当研究生,是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加入中国国民党,选为东京支部委员。1925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担任中华留日学生总会总干事。1926年3月,在黄埔军校第五期任少校政治教官。1927年4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不久调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教官,1927年,任中共湖北地下省委秘书兼省委机关报《长江》主编。9月,调任省济难会书记。12月任教于国民党在江西开办的党务学校,利用公开职业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春,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省军委代主席。不久,改任省委秘书长兼省委宣传部部长。5月下旬,不幸被捕,在狱中串联10多名共产党员,秘密建立狱中党支部,被选为党支部书记。1930年3月,经营救出狱,改名黄松龄。7月,到达北京,先后被聘为朝阳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
国大学
教授,利用大学讲坛,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九·一八”事变后,与马哲民、许德珩等发起成立大学教师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与张友渔、徐冰、杨秀峰等自费组织出版《世界论坛》杂志。是年春夏之交,被委任为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他即聘请张友渔等地下党员
和左派
教授到经济系任教,共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冬,主编《时代文化》杂志,与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作斗争。不久,黄松龄所在地下党组织划归北方局直接领导,他与杨秀峰、彭真、柯庆施等领导人一起,把北平的学生运动推向高潮。“七·七事变”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招收流亡学生开办政治训练班,委任黄松龄为教务长,和张友渔、梁寒冰串联一些共产党员,建立一个特殊党小组,把训练班办成党培训抗日骨干的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分子到抗日部队。后来他们发现韩复榘勾结日军,真投降假抗日,便前往武汉,参与组建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创办《民族战线》周刊,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思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8年6月,任北平朝
阳大学
教授。经董必武介绍,在川西协助罗世文、车耀先进行革命活动,与邓初民、马哲民创办小型周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
1940年7月,国民党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指令朝阳校长解聘邓初民、马哲、黄松龄。黄松龄北上延安,任中央财政部指导员。1941年春,与毛泽东见面时,结合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经验,向中央提出解决陕甘宁边区12万脱产人员自给问题的意见。
1945年4月,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调任中央党务研究室财经组组长。1947年1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办事处研究室主任兼北方大学财经学院院长,1948年任华北局监察院副院长,主管院务。1949年1月,随黄克诚部队进驻天津,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1952年底,任高教部第一副部长。1958年冬,到西南及湘鄂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后,将“大炼钢铁”、“大跃进”、“一平二调”中存在的问题向党中央作了如实汇报,被批评为“凄凄切切,寡妇心情”。不久,因肺病加剧,辞去高教部第一副部长职务。1960年10月,调中央党校任经济学教研室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计委委员,专门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资料和论文,于1980年12月由中央党校整理成《黄松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遗稿》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