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0 12:00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今湘阴县城西正街人。17岁考取秀才,19岁乡试中举,29岁会试中贡士,殿试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
清咸丰二年(1852),力促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并入曾幕,参与镇压太平军。三年率军入赣,建议编练水师,制造战船以抗太平军。六年赴上海购买洋枪洋炮,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后回乡主讲于湘阴仰高书院。八年,奉诏赴京,供职史馆,年底入值南书房。九年,奉命随僧格林沁办理天津海防,因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后奉旨赴山东沿海稽查税务。他在宦海生涯中,深感清廷上下腐败成风,乃于十年称病告假回乡,开始撰写《绥边征实》一书。
同治元年(1862)五月,就任苏淞粮储道。次年三月,迁两淮盐运使,因查办提督李世忠贩运私盐、整顿盐务有功,赏以三品顶戴。二年六月,调署广东巡抚,任内仿造战船,清匪缉盗,整顿厘卡,建立饷库,兴利除弊。仅两年,库银盈积200余万两,赐二品顶戴。五年,因与总督毛鸿宾、瑞麟政见不一而弃官回籍,着手主编《湘阴县图志》,并带头捐献修志经费,动员县耆乡贤共襄义举;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倡建王船山祠。
同治十三年(1874),奉诏入京。光绪元年(1875)二月,授福建按察使,同年诏任兵部左侍郎。二年迁礼部左侍郎,其间,他第一个上疏建议成立外语学校,第一个主张向洋人学习,与洋人通商,以强国富民。九月,首任中国驻英公使。沿途考察各地军政民情,物产贸易,写成《使西纪程》一书。后遭封建顽固派的攻击,致使该书被毁版。光绪四年春,奉命兼任驻法公使。在处理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船故意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外交活动中,均能坚持《万国公约准则》,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郭嵩焘在使西时,年近六十,仍学习外语,精心考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军事,多次奏请朝廷效法西方修铁路,设电讯,开矿山,办工厂,研究西洋律例,纂辑《通商则例》以制约外人,均遭到封建顽固派的阻拦与反对。他还上疏阐述吸食鸦片将导致“地将无耕种之农,国将无御敌之兵,朝廷将无廉洁之臣”,建议朝廷采取强硬措施查禁鸦片。
郭嵩焘使西期间的作为,被封建顽固派罗织罪名,加以弹劾。他深感夙志难酬,愤然辞职,光绪五年(1879)奉诏回国,迳返梓里,在长沙局关祠辟建思贤讲舍(即今船山学社)讲学。设立养知书屋藏书、读书、著书,继续主编《湘阴县图志》,于光绪六年纂成,次年付梓问世。自归隐后,仍忧国事,中俄伊犁交涉时,他向清廷提出意见,主张对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直接驳回。郭嵩焘一生著述颇丰,已刊著作主要有《养知书屋文集》、《养知书屋诗集》、《郭侍郎奏疏》、《使西纪程》、《罪言存略》、《郭嵩焘日记》、《玉池老人自叙》等。